全媒体记者 王霞 通讯员 王晓洁 杨京华 报道
本报讯 “更换村道路旁路灯2盏,支出120元,采购笔记本10个,支出20元……”日前,在莒县长岭镇石井一村“议事学习日”现场,村“两委”向全体党员逐项列举了上个月的收支明细,出示原始票据、报销清单等,接受村民监督。随后,村报账员便将所有材料上传到该县农村“三资”监管平台,便于全体村民查看。
类似这样的工作场景,在莒县正逐渐成为新常态。莒县纪委监委选取部分重点村,围绕村集体“三资”重点事项,聚焦制度执行、责任落实、权力行使等核心环节,紧盯村党组织书记等重点人员开展提级监督,全面提升监督质效,守好村集体“钱袋子”。
聚焦农村村务公开不及时、不到位,群众意见大等问题,莒县纪委监委督促县农业农村局完善农村“三资”监管平台,对试点村资金、资产、资源等信息进行全面录入,确保“三资”信息对村民全面、彻底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该平台实现了莒县纪委监委对下、村民对上“双向直通”监督,莒县纪委监委可以对村级“三资”运行情况全程监控,村民可以通过手机上的专用App实时查询本村账目,或者通过扫描“莒州清风”二维码反映问题线索,实现村民有问题及时反映、纪委收到问题线索“码上办理”。
莒县纪委监委实行“清单式”监督,建立乡镇街道和职能部门日常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清单”,会同职能部门制定43项“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围绕重点人员、重点事项、重点环节建立20项“提级监督清单”,让具体实施有章可循。在实施过程中,莒县纪委监委联合相关部门每月开展实地抽查,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调查处理,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将“小微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