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日照市东港区城乡古建筑概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夏勇
  人居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古建筑的保护是人文环境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个城市的古建筑,不仅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历史积淀和文化传统,而且还是该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见证,折射出了该地区人文发展的多样性水平,是构筑一个地区旅游产业价值的最核心元素之一。
  笔者从事日照市东港区历史文化研究近30年,从业之余,对日照地区城市乡村的古建筑,进行了多方位考察,概览如下:

  一、日照市东港区古建筑的形成
  日照市东港区地处太平洋西岸,中国著名的郯庐大断裂带东侧。在经历了清代康熙年间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震级最高、波及范围最广的清代“郯城莒县大地震”(1668年、8.5级,波及中国400余个州府及朝鲜半岛)后,日照东港地区城乡古建筑,遭遇灭顶之灾,近乎全部倾圮。
  仅残剩河山石亭(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石结构)、两城天后宫(明代中后期由福建商人捐建,南式木架结构)等屈指可数的的古建筑。
  震后三个半世纪以来,日照先民重建家园,形成了六大类型的城乡古建筑:
  1.清代朝廷的官方建筑。
  包括县衙、孔庙(县学)、城防设施(如城墙、护城河)、“精神文明招牌设施”(牌坊、牌楼、贤良碑、烈女碑等)等官方建设或官方批准建设的古建筑。
  2.官倡民建的防御建筑。
  清代咸丰年间(1851—1861),捻军在苏北鲁南等地进行反清活动,与太平天国军合并后“北伐”,数次侵扰日照。
  1853年,清道光进士、火器专家、日照涛雒人丁守存,随兵部在山东大办团防,各地成立乡村民团,村村联防,防御捻军太平天国军。
  1960年,丁守存返回故里,与地方官绅商议,大修防御性堡垒。这一时期日照地区建设了一大批防御性、自救性的圩子设施。
  在南北古驿道淮安—登州(今204国道)、淮安—潍坊(今222省道)线与东西古驿道石泰(石臼所—泰安)沿线(今313省道)——— 在沿途的涛雒店、河山店和中部碑廓、巨峰、沈疃等陆路重镇,在沿海的石臼、夹仓等海口重镇,修筑了五六十处沿线、沿海、内陆的城防圩、民居圩,在山上修筑了大量避难山圩……配置大量石雷、石炮,阻挡捻军与太平军北上。
  毗邻石—泰古驿道的古村落东港区三庄镇夏家岭、范家楼、高庄等村庄,皆建起了带有瞭望塔的堡垒式村居。
  三庄镇夏家岭清代乡饮介宾夏秉泰家族,响应朝廷号召,在这一时期,集阖家之力建设的夏家四合院,增修了瞭望塔、炮楼、射击孔、众多逃生过道等设施,是唯一一座现存的该时期的堡垒式民居。2015年被山东省委十八部委遴选入首批“乡村记忆工程”。
  另一个毗邻驿道的古村落东港区三庄镇范家楼,乡绅范聚东家祖宅,亦建有哨门、炮楼,炮台。一座哨门、炮楼和两座炮台都配有4—6门抬杆石雷、石炮,并配备了土枪等武器。
  清末民初,利用这些乡村古建筑,日照一大批开明乡绅,创办私塾、西学,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民主先进思想。
  这些日照乡村“堡垒古建筑”,见证了以范家楼为中心的“日照西部地区红色文化发源地”的形成历程———1938年12月开始,八路军办事处、中共日照县委进驻范家楼范家古宅;三庄镇夏家岭这个不到900口人的小山村,在1949年前,有党员80多人,夏家四合院走出了村庄里的第一位共产党员。
  3.城乡宗祠等宗法建筑。
  民国前的中国社会治理,朝廷权力,只延伸到县(县者,悬也)。城乡的乡社乡村社会的管理,依靠家族宗法治理。
  祠堂是族人聚会、议事、处理族内纠纷、节日祭祀先祖等宗族活动的最重要场所。在日照东港广大城乡,各个家族依靠宗族力量,建设了大批城乡宗祠等宗法建筑。
  在清代中叶始,涛雒下元秦氏、三庄范家楼范氏、日照街道小莲牟氏、时家村时氏……陆续建成秦氏、范氏、牟氏、时氏等祠堂。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日照夏氏阖族募资2200缗(1缗等于一千文),在始祖迁居地,建成夏氏族祠堂。
  4.宗教古建筑。
  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是封建社会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与儒教融合,成为历代王朝政治体系的一部分,对日照东港地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并与外来的佛教、基督教并行发展,在日照东港地区留下了大量的宗教古建筑。
  (1)道观。是中国本土宗教———正一派与全真派道教的活动场所。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使日照地区唯一的岱崮地貌———龙门崮风景区,成为日照地区道教的重要道场,留下了大量道教古建筑遗存。
  在清康熙年间,龙门崮风景区正南三公里的夏家岭村有夏氏二世,俗名三贤,出家入“全真派”,在龙门崮山中修行,留下了一系列民间传说,并先后凿成“罗汉洞”“老母洞”“大洞”“仙人洞”等修行设施及一系列井、臼、渠、池。后赴华山修全真派,学成归来,主持了回龙观(此地九道山梁如同九条巨龙抖甲奋飞,“九龙聚汇”之地,即回龙观位置之所在)的观务,道号通亨。辖区西到临沂、南到赣榆、北到诸城,成为与青岛回龙观平级的鲁东南地区重要宗教场所,留下了大量的道教古建筑,成为回龙观的巅峰时期。
  回龙观内,至今保存着夏道长与友人的二首诗作——— 夏道长修行的自题诗:“千岩万壑极跻攀,将谓深山尽此间。行到深山更深处,深山深处更深山。”在回龙观任道长期间,有道友来访,不遇。又在此处补题诗一首:“明月清风调,高山流水音。子期今不遇,谁识伯牙心。”墨迹尚存,在回龙观东河岸岩石。
  夏羽人与回龙观,皆被载入清代光绪十一年版《日照县志》
  抗日战争时期,滨海抗日队伍曾在此集合训练,攻打扼守日照东西南北要道交会口沈疃的日伪军。直到1947年,仍有70余名道士常住。
  (2)庙宇。是一些中国民间的泛神崇拜的活动场所。如关帝庙、妈祖庙、三皇庙、城隍庙。
  中国道教,有别于基督教、伊斯兰教唯一崇拜,是一个多神灵崇拜的宗教———土地有土地神、城厢有城隍神、山有山神、水有龙王、风有风神、雷有雷神、灶有灶王神……生在不同年份,有12生肖保神护。据统计。中国道教的泛神崇拜神灵有4800多种。安置各类神灵牌位的各类庙宇,曾遍布城乡角落。
  (3)妈祖庙。宋代妈祖(林默,960—987),在海上舍己救人,被朝廷表彰。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36次褒封,妈祖从“夫人”“妃”“天妃”直至“天后”“圣母”,并列入国家祭典。妈祖庙成为沿海地区的最重要宗教道场。
  元代到明清,大都(北京)朝廷的物质供给,依靠南方地区。妈祖文化,被传到北方。其间,一艘福建海运船队在日照东海海域遭遇飓风。危难中两城海岸边的一道亮光,指引船队获救。之后福建船主在南方建造好了妈祖庙的木架结构,运来日照还愿。兴建了日照地区最大的一座妈祖庙——— 两城妈祖庙(南庙)。
  (4)在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前高庄村,自宋金时期建起了一座纪念贤孝的高柴之女的庙宇———高柴女庙。同妈祖林默一样,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的高柴女,是中华民族传统“贤孝美德”的一个化身人物———身后亦配享国家公祭祭祀,国库建庙纪念,并倡导民间维护修缮。
  2014年9月23日,在亚洲民俗学会举办的“重阳与亚洲孝道文化”国际论坛上,来自亚洲的日本、韩国、蒙古、老挝、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印度,来自欧洲的英国、德国、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十五个国家,以及中国两岸四地的学者近200人参会。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高柴女尽孝的故事,在本届论坛交流。
  这些纪念性庙宇古建筑,是矗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一座座丰碑,一方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展示厅,另一方面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时代社会价值导向的风向标、精神文明的缩影。
  (5)寺院与基督教、伊斯兰教教堂。汉唐至明清时期,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先后传入中国。在东港地区共建成十余处佛教寺院和两处基督教教堂支堂。
  5.日照东港近代航运崛起的伴生古建筑。
  清代“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截断了清代南北运输的大动脉———大运河。
  大量朝廷及北方社会物资供给,不得不从江浙闽粤,转换为海路运输。
  日照,距离大运河枢纽———淮安最近(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主航道枢纽,融“漕、河、盐、榷”四大重地于一身,中国历代漕运总署,设在淮安,并为历代朝廷提供了过半的财力),同时日照地处太平天国与捻军波及的外缘———日照沿海涛雒口、夹仓口、栈子口等各天然入海口及石臼、岚山等天然港湾,尤其石臼、涛雒,成为替补南北大运河运输的接入点。著名的晋商等,在涛雒设立分号,大批日照家族,投身海运。在入海口锚地,兴建了一大批商号古建筑。
  “洋务运动”后,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轮船的普及,更大运力、更低运输成本的轮船,不得不退出河道港口。日照入海口一挂挂风帆与商埠,开始走向式微。日照航运转向停靠石臼等深水码头。
  民国初期,日照通商各口岸可达上海、芜湖、连云港、青岛、营口等港。仅石臼有各种商号70余家、旅店30多家。各商号到临沂、沂水、诸城、潍县、青口等地设庄,收购当地的农副土特产,集运至石臼所、涛雒口、岚山等出海口。随着业务的进一步拓展,通商口岸扩大到宁波、温州、福州、大连、安东等地。
  延续到民国时期,大批做大做强的商号,移向国际贸易中心青岛。如石臼贺家、涛雒尹家。
  这半个多世纪的海运繁荣,也为日照输出了丁惟汾、丁肇中、叶连俊等一个个影响世界、影响中国的书香门第、留洋家庭。
  这半个多世纪的海运繁荣,也为日照东港地区,输入了一个(唯一一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江红》———南下船工,把江南文化带入北方。既融合了吴侬软语,又融合了船工元素———与南方小桥流水迥异的北方粗狂、豪放,还融合了内陆运河不曾有的大海的味道,使日照沿海地区的“满江红”与内陆运河地区的“满江红”,并列进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厅堂。
  为石臼沿海船运服务的石臼灯塔,由石臼商人贺仁庵等人于1933年捐建而成。塔原高16.6米,是当时日照最高的建筑物,也是当年日照地区地标性建筑物,是研究日照历史和港口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
  世事沧桑,唯一能够印证日照东港地区这段辉煌历史的,只有这一时期的老字号古建筑和她的一砖一瓦;也只有这些曾经繁华的商埠古建筑,才能唤醒人们对日照东港地区这段峥嵘岁月的记忆!
  6.民间民居古建筑。
  日照地处京都与富庶江南中部。
  清代,意外替补内陆大运河的河运,成为清代南北海运的重要海上驿站,也成就了日照近代的一段最为辉煌的历史。
  “江淮红粟达神京,转运都由石臼行”。
  石臼是日照八个自然口岸之一,商贾往来,货船云集。清光绪年间,码头上老字号云集。
  由于石臼湾水深湾阔,成为“洋务运动”后蒸汽轮船时代,在河海口商埠式微后,日照海运还能得以继续的基础(以致今天进入全国十大码头)。
  日照海运的近代崛起,带动了海运相关各业的发展,制造了一大批富庶之家和老字号。形成了一大批中西合璧的民居建筑。
  如丁肇中涛雒祖居,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距离涛雒几里之遥的下元村,亦建起了中西合璧的二层洋楼。
  石臼望族“高刘贺侯”之首高家,原籍淄博。在石臼海运中崛起,清末创立吉和号。五子创立“吉和泰、吉和福、吉和顺、吉和祥、吉和盛”五个分号。富甲一方。高宅自是北方豪宅羡羡一方。
  民国中期,以贺仲伍为代表的企业家,在青岛开设“长记”轮船公司。后其子贺仁菴继承之,其轮船之多、吨位之大,为华东航运业第一,石臼成为鲁东南沿海主要通商口岸和物资集散中心,并伴生了一大批海运的仓储老字号建筑。

  二、日照市东港区古建筑遗存少、保护难的原因探讨
  通过以上调查,可见日照东港地区古建筑,总总而生,林林而群,无处不在,曾遍布城乡。
  但为什么当代人,却难以遇到几处名副其实的古建筑?
  日照东港地区近代五次对古建筑的大规模破坏:
  1.地震等天灾,对日照东港城乡古建筑的大规模破坏。
  发生于清代中叶康熙年间(1668年)大地震,基本上“一锅端”了日照先民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的建筑成果。
  2.朝代鼎革,对城乡古建筑的大规模破坏。
  历经“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土改”及新中国建立后的“社教”“破四旧”“文革”等运动,再次将日照县三个半多世纪以来,震后重建的日照大部分的古建筑———日照文庙、妈祖庙(海神娘娘庙)、四世一品牌坊、古城城墙、县衙、城隍庙、龙王庙、天齐庙……各姓家族祠堂等,毁坏破坏殆尽。
  建于唐代的三庄滚石崖庙(天齐庙),1911年被接受了新思想的青年把庙中神像搬出拆掉,建了西学学堂。
  震后三四百年间,日照先民重建家园,尤其在清末、民国初年,日照海运繁荣,制造了日照地区一大批的富庶之家。曾建成丁肇中祖居等一大批高水平、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
  建成了涛雒圩子、夹仓圩子、石臼所圩子……等五六十座战争防御城池工事;建成了三庄镇夏家四合院等一批乡村堡垒式防御型民居及巨量的宗教信仰庙宇、城乡宗法祠堂。
  1947年8月由于华东局主要领导饶漱石、康生等人执行土改中的“左倾路线”,在日照地区的土改复查中,发生了“放弃党的领导,一切权力归农会,一切由贫雇农当家作主”及“乱打、乱杀和对地主扫地出门”的混乱现象———日照地区震后三百多年的重建家园成果,发生了大面积的产权转移。
  导致日照地区绝大部分高质量古建筑,落入基本“三无”———“无文化、无管理修缮能力、无维护古建筑意识”的人手里,导致震后重建的日照地区大批高质量古建筑,在之后几十年中,坍塌大半。
  国家《文物保护法》、日照市人大常委会《文物保护条例》,遭遇空前挑战———在这一“严重过火”极左运动中的名誉产权人“四多”———“多无力保护、多无意识保护、多非劳动所得、多不知珍惜”,成为日照东港地区城乡古建筑大面积无存的根本原因。
  3.科学决策水平低,对城乡古建筑的大规模破坏。
  日照文庙(孔庙)的伦明堂,在1967年改建日照城关一小的校舍中拆毁;日照旧县衙的大堂,在1977—1980年改新办公设施中拆毁;日照文庙(孔庙)的最后一座建筑———文庙崇圣祠,1992—1993年,在“日照舒斯贝尔商业街”和日照街道一小教学楼建设被拆毁。
  涛雒圩子、夹仓圩子、石臼所圩子等五六十处日照东港地区特色圩寨古建筑,则在更早的抗战胜利后就被拆毁、护城河被填埋。涛雒天后宫等一批古建筑,则在“大炼钢铁”运动中作为基建材料拆毁。
  4.城市更新大拆大建对城乡古建筑的大规模破坏。
  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城乡旧城旧村改造、小区开发中,一律高楼新厦,大量古老建筑、古街、旧巷都被拆掉。为发展旅游,又在新建仿古建筑、仿古一条街……使历史和文化遗存荡然无存。游子归来,四顾茫然,缺少了认同感。
  5.城乡古建筑年久失修的大规模破坏。
  近年来日照东港地区残存的一座座乡村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多成为濒危建筑,缺乏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晚清时期留存下来的“清代私塾书院”“烈士故居”,北方地区十分难得的一座堡垒式防御型民居三庄镇夏家岭四合院,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亦难逃厄运,在2021年的夏季大雨中屋顶坍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副刊·人文】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日照市东港区城乡古建筑概览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