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兴水利造福一方 治水患守护家园
——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之《日照兴水纪略》
图片

  《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

  魏来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日照人民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悠久,成果丰硕,遗产丰富。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日照人民始终遵循党中央、国务院治水兴水方针,科学治水,除害兴利,开辟了一条符合日照水情特点的兴水治水之路。但长期以来却没有一本专书来记载日照人民不畏艰险、战天斗地、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殊为遗憾。《日照兴水纪略》的出版填补了这一空白,为日照水利事业发展和地域文化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日照兴水纪略》是日照市政协原主席李守民主编的《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丛书》的第16分册,全书36.5万字。丛书共18分册,总字数770余万字,2019年8月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系统全面介绍日照市人文与自然遗产的丛书。丛书于2020年获评山东省第六届社会科学普及与应用著作类优秀作品奖,真乃实至名归。《日照兴水纪略》作为丛书的重要分册,足称此誉。
  《日照兴水纪略》是一部呕心沥血的精心之作。编纂人员遵循“实施精品工程,打造经典之作”的质量要求,践行“从传承与保护利用好人文与自然遗产的角度,以丰富详实的资料,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日照人民在河道治理、兴修水库、建设渡槽和扬水站等水利设施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反映广大人民在战天斗地、兴水除害的斗争中展现出的精神风貌”的写作宗旨,查阅了大量有关历史文献、档案资料,进行了大量深入的实地调查,拍摄了大量精美写实的图片,历时四年,多次修订,数易其稿,终成精品。
  《日照兴水纪略》是一部宏富系统的水利专著。主编刘仲春曾任日照市水利局局长,日照市水利局原局长韩立明、现任局长王均波、副局长王文国进行了大量的组织协调工作,商明晓、刘常青、焦淑军和赵金山负责撰写编排工作,王仕健、费聿辉、刘相宝、郑强、宋晓军、崔祥华、王中华、董得华、林建国等来自日照市水利局、水库管理局、各区县水利局等日照水利相关的管理部门的编纂人员做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整理、实地调查等工作,这些编纂者长期从事水利建设、管理和研究,堪称日照水利工作一线的专家。
  《日照兴水纪略》体例简明,分为河道治理、水库建设、灌溉设施3章,章内分节,共计37节。河道治理部分分别介绍了沭河、傅疃河、潍河、巨峰河、绣针河、潮白河、龙王河、两城河和浔河等9大河流及其支流的源头、流域、水文特征、治水历程及其效益。其中,沭河主河道的治理可称典范。解放前沭河水患肆虐,洪水年年泛滥,沿河群众丢家园、丧性命;干旱时,群众看着河水顺流而下却无法利用。解放后,党领导群众进行了10期“导沭”工程、7期“整沂”工程、9次大规模的分段治理和沭河湿地公园建设,充分实现了沭河的防洪、泄洪、蓄水、调水功能,满足了流域内工农业生产需要,使沭河成为名副其实的资源之河、景观之河、幸福之河,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水库建设分别介绍了青峰岭水库、日照水库、仕阳水库、墙夼水库、马陵水库等25个水库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尤其对青峰岭、日照、仕阳3座大型水库从建设缘起、建设过程、续建续修、文化遗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其中,青峰岭水库为山东省第四大水库,是解放后为根治沭河水患而建。1958年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初步确定水库坝址。1959年6月正式确定水库坝址。同年9月,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审核临沂专署水利建设指挥部对水库主体工程的设计并对水库工程作出初步设计;10月,水库工地指挥部进驻工地并开展准备工作;11月1日,水库兴建正式开工。历经200多个日夜,经过清基回填、筑坝磊堰、夯实碾轧、凿眼放炮、浇筑预制、开挖掘进、砌石护坡等多道工序,完成土石方317.2万立方米,工日633.25万个。1960年6月,水库工程胜利竣工。青峰岭水库成为以防洪为主,能够实现灌溉、发电、水产养殖等功能的综合性水库,多年来,灌区内十几万亩良田旱涝保收。《日照兴水纪略》收录的“灌溉设施”部分基本上都是日照人文与自然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日照境域内渡槽、扬水站、灌站、大口井、倒吸虹的基本情况和工程面貌。这些工程目前有很多已经或被废弃,或被拆除。《日照兴水纪略》抢救性保护记录了包括七里渡槽、望海石扬水站渡槽等在内的68处渡槽,亚月机灌站、荻竹涧电灌站等31处扬水站,邢家沟村大口井、西陈疃四村大口井等28处农井,渚汀倒虹吸、柳青河倒虹吸等12处倒虹吸。渡槽在西汉时被称为“飞渠”,日照境内现存数量超过200座,累计长度超过6万米,建设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这些渡槽既是日照颇具特色的灌溉设施,也是重要的人文景观。七里渡槽原设计长度920米,现存长度尚有880米,各座渡槽巍峨壮观,各具特色,跨越山谷、洼地,灌溉过从数百亩到数万亩土地,真实地再现了日照人民为战胜自然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而进行的伟大壮举,体现了劳动人民科学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
  《日照兴水纪略》语言准确、简洁、通俗,灵活运用了举例子、引用、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打比方、作诠释、列图表等说明方法,凸显了科学性,增加了可读性。例如,在介绍青峰岭水库建设缘起时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1956年9月4日,县内平均降雨158.9毫米,沭河东关段最大洪峰4500立方米/秒,河堤多处决口漫溢,倒塌房屋2749间,死伤41人,经济损失60余万元”,准确到哪年哪月哪日,利用精准的数字白描手法说明沭河的水害惨烈程度,使读者更能理解修建青峰岭水库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介绍沭河支流袁公河名称的由来时采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袁公河原名袁公水,相传是为纪念三国初期的袁绍而得名……在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袁绍宽政爱民,深得百姓喜爱,百姓将袁公河取名‘袁公水’以志纪念,也顺理成章”,钩沉历史掌故,总结袁绍为政得失,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看待古人作为,既遗憾其有谋无断,又褒奖其宽政爱民,寓教于今,增加了趣味性。
  《日照兴水纪略》是一曲歌颂日照人民勇于治水、善于治水的赞歌,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百姓,根治水患守护美好家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日照各地广大人民群众无论是在河道治理,还是在水库建设,抑或是在灌溉设施建设中,踊跃参加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干群一心、知难而上、苦干巧干、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问题,建成了一座座功在当今、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日照人民凝练形成了了不起的治水精神,这些精神就是,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无私奉献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神。治水精神,是日照人民在披荆斩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日照人民在用汗水和智慧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凝聚着日照人民的心血,激励着新时代日照人民不断开拓前行。书中采录了大量反映当时劳动者革命精神和热火朝天的革命干劲的诗歌,如:“全县青年总动员,武装整齐上前线。为了自己谋幸福,决心改造大自然。填东海,平泰山,制伏龙王气死天。我们意志比刚硬,英雄面前无困难。红军不怕远征难,青年不怕万重山。任凭洪水有多大,赶着大山将它拦。进、进、进,攻、攻、攻,袁公河边选英雄。不怕天气冷,不怕北风寒,制不伏袁公河誓死不收兵。决心大,意志坚,苦干大于四十天,青年水库修在咱莒县。鱼满库、藕满塘,菱花开放扑鼻香。又养鹅鸭又发电,灌溉土地十多万(亩)。想一想,真喜欢,良好美景在眼前。青年们,加油干,压倒‘黄忠’(水库)超‘木兰’(水库),越过‘八一’赛‘陡山’。水库就是比武地,比一比谁是英雄汉。”又如:“金星公社水利团,钢铁战士第一连。拿起铁锨扛起枪,来到水库战场上。斗志昂扬干劲足,摩拳擦掌战斗强。哨子号子震天响,战斗准备真紧张。首先挖引河,河水冰冻凉。看谁能吃苦,单表一连长。裤腿挽上去,棉袄扔一旁。只听扑通一声响,第一争先下水塘。众位好汉见此景,个个都恐落后方。一齐奋勇跳下塘,战斗意志也坚强。只见河水哗哗淌,只听铁锨沙沙响。越挖水越深,霎时没了大腿根。河水刺骨痛,战歌更嘹亮。苦干实干拼命干,只为卫星早上天。”这些诗歌虽然朴实无华,缺乏娴熟的艺术技巧,多是直抒胸臆的表达,但我们却能够从中充分感受到劳动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热烈的工作热情、不竭的工作干劲和坚强的打不垮的意志,我们仿佛能够看到昔日那些战天斗地的前辈们奋战在我们面前,并为之感奋不已。这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激励我们爱祖国、爱家乡,积极投身于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伟大事业中去。
  不论作为普通读物,还是水利专著,还是地方文献,《日照兴水纪略》都是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副刊·专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兴水利造福一方 治水患守护家园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