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郭氏手工制琴:
二三弦琴音不散五十年匠心未改
图片
图片
  

全媒体记者 曹楚炜
  两城街道安家村,这是郭秀明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五十载的光阴流淌而过,带走了郭师傅的青春年华,换来的是悠扬的琴声和沉甸甸的文化积淀。
  刚进郭秀明工作的小院,记者就实实在在地开了眼:长五六米、宽近一米半的蟒皮平铺在院子中央,斑斓的鳞片似乎还泛着乌光;上手一摸,坚硬的触感简直让人以为碰到的是一张铁皮。
  看到记者眼中的震撼,郭老师笑着为我们科普:蟒皮是制作二胡、坠琴等乐器的重要材料,他选用的蟒蛇都是人工养殖的十年蟒,皮质坚韧均匀而富有弹性,是做琴的上好原料,而如此巨大的一张皮也只有蟒尾处的三小块能被加工成蒙皮。
  蒙皮,琴杆、琴桶、琴弓,郭秀明一直坚持用最好的原料:“品质一直都是我做琴时要考虑的第一要素,每一把琴我都看成一件作品,而不是一件商品,每一把琴都是有温度的,都是有生命的。”郭秀明制作的坠琴,琴头造型精致、层次分明、富有美感和灵动性;琴杆选用紫檀木、老红木等高档木材,经烘干、粘接、雕刻、打磨等步骤制作而成,坚固耐用、合一无缝、握感舒适;琴皮选用优质蟒皮,纤维力强,经过三次蒙皮工艺制作而成,确保坠琴演奏起来不变音色、灵敏度高。无论哪个环节,郭秀明都精益求精,力争把每一件乐器都做成艺术品。
  和许多传统手工艺人一样,郭秀明是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从小喜欢上了制琴。“我到现在还留着我家乐器厂的公章哩,当时是我父亲去县里的大队申请的,十里八乡独一份!”
  如今的乐器多是工厂式的大规模化生产,坚持手工打磨的已凤毛麟角。郭秀明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乐器制作,从开始制作简单的二胡到现在制作坠琴等多样乐器,花甲之年的他,仍像少年一样,从事自己热爱的乐器制作。
  “做琴如做人,做人求人格,做琴求精品,这是我父亲的座右铭,也是郭氏手工制琴的价值追求。”虽然现在机械制琴技术越来越发达,但在郭秀明看来,永远都无法替代手工制作。手工制琴工艺考究,材料要烘烤去潮,钻孔要谨小慎微符合音律,打磨雕刻要精益求精具有艺术气息,安装要遵循结构符合乐理,调音更是要琴心同一,韵律自然,每一道工序都考验着手艺人的水平与经验。作为一名合格的制琴手艺人既要懂木艺,还要懂音律、会弹奏。只有“心意相通”,才能做出“趁手”的乐器。
  每一个人在追梦的时候都是闪闪发光的。“做每一把琴都是在认真探索,我怎么能够把这把琴做好?只有掌握了木料的‘性格’,再按照传统的制作工序,经过繁琐而细致的制作,才能真正制作出一把出色的琴。”几十年做同一件事,同一种手艺,日复一日,不知光景变迁,郭秀明一直坚持着。
  除了坚持传承自家的老手艺,郭秀明也用自己多年来丰富的制琴经验将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文旅元素相融合,让传统手工技艺在传承创新中赢得市场,在与时俱进中获得新生。“山东是礼仪之邦,具有诗乐传统,所以我在制琴时融入了山东元素,设计了三条立体书页,也让这把琴显得更有灵性。”郭秀明说。
  五十余年的不懈努力和钻研,郭秀明手工制作的山东坠琴、民乐二胡、京胡、京二胡、月琴等件件都是精品,销往全国各地专业剧团,受到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青睐。
  “我父亲没有给我留下什么乐器,但是给我留下了这门宝贵的手艺,我想慢慢地再做几把琴,留给我的小外孙女,希望她们都会唱、会演奏,继续把这门文化传承下去,把那个制琴厂的公章传下去!”放在桌子上的那枚印章,已经被几代人盘出了包浆,但“日照县两城安家村人民公社三大队乐器厂”的字样却没有被岁月腐蚀,与它的主人一同守护着传统的制琴工艺。
  村外碧绿的麦浪翻滚,郭秀明拉起了自己钟爱的京胡,架腿拉弓,悠扬中带着豪迈。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B3 版:文旅周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二三弦琴音不散五十年匠心未改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