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张“光荣榜”
  

王有远
  这是我珍藏了近半个世纪的一张“光荣榜”。它是1975年10月10日中共五莲县委、五莲县革命委员会(政府)为表彰全县实现“一人一猪”“一亩一猪”的社队(镇村)而广泛印发的。
  “一人一猪”“一亩一猪”,是1960年毛主席为解决人民群众吃肉难和增加肥料来源,把粮食生产搞上去的两大战略目标而提出来的,也是关系民生大局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此,政府在每年年初分别以各社队人口、地亩数下达生猪生产交售任务。这个任务是指令性的,完成了,通报表彰;完不成,就得说说道道,拿出措施,确保完成。
  按一人一猪的任务要求,每个四口之家,每年需向国家交售四头猪。按一亩一猪,则交售的更多,任务相当艰巨。那时又没有三四个月就可以催肥的激素饲料,只喂些青草、地瓜秧、花生秧面,剩饭剩菜刷锅水,还有少量的瓜干面。这些纯天然的绿色饲料喂的猪长得很慢,一年多才能育肥出栏,但猪肉却相当美味好吃。除了农户分散养殖以外,每个生产队都建有一定规模的集体养猪场,每年出栏一二百头,既保证了国家任务的完成,又为农田积攒了大量的土杂肥,毛主席在1960年给吴冷西《关于发展养猪业的一封信》中曾指出:“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猪多、肥多、粮增产,形成了自然良性循环。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如同养猪业一样,其他诸如粮棉油、家兔、鸡蛋等主要农副产品也都有指令性的生产交售计划。而且价格都很低,生猪三四毛钱一斤,鸡蛋五分钱一个,家兔五毛钱一斤,其他农产品价格更低。广大农民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农副产品,城镇居民,机关、军队吃肉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繁荣了市场,稳定了物价。那个年代的中央“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元旦社论,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总少不了三个关键词:“市场繁荣,物价稳定,国民经济情况良好。”显而易见,这样的大好形势,有很大一部分是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农民,用辛勤的劳动和节衣缩食换来的。
  当时我国的农牧业正处在起步探索阶段,生产条件极差,科技落后。缺少机械,没有化肥、良种和复合饲料。耕作、养殖手段原始,加之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生产的发展,所以粮油、肉蛋产出率低,产量很小。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分到农民手里的便少得可怜。年人均分配小麦也就三四十斤,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水饺、馒头;其它杂粮如大豆、谷子等每人只分几斤。好在瓜干较多,基本能够满足全年口粮。所剩的几个鸡蛋,连老人小孩都舍不得吃,用来换油盐火柴等日用必需品和学生的书本。老百姓编了一个诙谐的顺口溜:“地瓜干子是主粮,母鸡屁股是银行”。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鲁迅先生在形容自己过着最简单的艰苦生活,却将最好、最有价值的东西奉献出来的一句名言:“我好像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这也是当年我们先祖生活的真实写照。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广大农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一不等二不靠,三不伸手向上要,从彻底改变生产条件入手,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兴修水库、塘坝,建设高标准的高产稳产田。常年不辍劳作,“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包子再下手”。同时努力学习先进的耕作、养殖技术,逐步变粗放管理为集约经营,不断加大对农牧业的投入力度。
  先祖们鞠躬尽瘁,频年奋斗,用辛勤的汗水,为农业的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了力量,也为子孙后代过上幸福的日子,铺平了道路。现在我们正享受着城市化的小康生活,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正是:“吃水不忘打井人,永远不忘先祖恩。”
  当年的一张“光荣榜”,把我们的思绪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艰难岁月。继承和发扬先祖们“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忍辱负重,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已成为我们不变的精神追求,它将不断地激励着我们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昂扬的斗志,坚实的步伐,阔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张“光荣榜”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