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洪生
(接上期)
二十四节气与日照人文
“地球绕着太阳转,绕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月,二十四节紧相连。按照公历来推算,每月两节不改变。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这些就是交节日,有差不过一两天。二十四节有先后,下列口诀记心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连。惊蛰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五月立夏和小满,六月芒种夏至连。七月大暑和小暑,立秋处暑八月间。九月白露接秋分,寒露霜降十月全。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这首辑于《日照民俗大观》的《二十四节气诗》,把二十四节气融于一诗,朗朗上口又颇有教益。还有一首节气诗曰:“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象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更是让节气与风光相得益彰,引人品感悟二十四节气是时间、农时和人事,也是对生命、自然、人生宇宙的感受与认知。这也是说:“每个季节、每个节气,人的感情都是多元的,都有其独特的感受。”
二十四节气与日照古诗。“从此阳春应有脚,百花富贵草精神。”二十四节气经过漫长岁月沉淀,已远远超出时间认知体系范畴,成为富有意趣、哲理与禅意的生活方式,成为深沉乡愁。这如远古大舜的《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金朝莒州军判党怀英的《立春》:“冰结东溪冻未漪,风凌枯木怒犹威。不知春力来多少,便有青蝇负暖飞。”明代莒州才女夏云英的《立秋》:“秋风吹雨过南楼,一夜新凉是立秋。宝鸭香消沉火冷,侍儿闲自理箜篌。”明代五莲文士丁惟恕的《秋》:“霜降水痕收,露冷黄花瘦。蓼花滩鸥鹭优游,山山红叶山山秀,处处白云处处幽……”明末清初九仙山隐士丁耀亢的小令:“节届清明,桃花一片红;村内秋千,春杨一片青。王孙吹玉笛,士女游芳径。绿杨柳边,黄鹂几处鸣。青草山坡,黄牛几处耕……”清代莒州名士朱凤翱的《小寒》:“吼狮啸虎北风狂,恰到小寒逼二阳。三十年前东湖上,讲坛发轫悠然堂。”及其《春兴》:“红杏岸边绿杨堤,东园畦旁东溪西。清明忙煞农夫业,只有诗家步步题。”还有清代涛雒士人丁旹的“清明绵上田,千载悲如灼。重五诞孟尝,月日亦不恶。何事汨罗神,于此偏肆虐。皎皎屈大夫,甘心填沟壑……”清末莒州文士伦攸叙的《清明日游山(己酉年)》:“佳节清明气象新,良朋邀我共游春。白云深处踏青好,学作年华未老人。”等等,无不让人感知诗意里的自然物候、故里亲情和生命体验,感受乡愁之魅。
节气与日照古文。翻阅清光绪《日照县志·艺文志》,不仅可窥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八蜡庙、龙神庙等古建筑,也可读出人文遗韵与家国情怀。清康熙时日照知县杨士雄《重建八蜡庙碑记》载:“考之《月令》曰:孟夏‘行春令,则蝗虫为灾’又曰:仲冬‘行春令,则蝗虫为败’”“照邑南偏建有八蜡神庙,以为专主蝗虫出没,灵应异常,相沿供祀,匪(非)一日焉。”“其祝辞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清代日照籍进士丁士一《海市记》曰:“……癸巳长至(康熙五十二年夏至,一说冬至),省先垅,回时日未晡,忽见奎山一带,气色淡荡,非雾非云,余心异之。驻马陟岗,纵观海上,延袤数十里,苍岭绿畴,间以林麓墟落,桥梁屋宇,历历可数。又有城郭宫阙,人物参差,忽隐忽现。转瞬间,石浪层层,化作海涛矣。”光绪时日照知县陈懋《石臼岛龙神庙记》说:“照邑城东石臼岛旧有龙神庙……乡民祈祷辄应。光绪十年夏,邑亢旱,秋禾待泽孔殷。余亲诣岛,跪祝设坛于邑之城隍庙,择有日矣,而甘霖又渥沛焉……”都将节气更替与“候时而行”的生活哲学融为一体,引人进入自然、传统与审美境界。
节气与日照故事。围绕二十四节气,日照还有诸多民间传说。据说很久以前,莒地屋楼崮有个打柴人叫牟夷,受到树影移动启发,在崮尖垒起石屋并竖一竿子,每天测量日影,计算日出日落时间。遇到下雨无法测量,他就仿照崖水滴答的节奏,用坛罐做成“漏器”,晴天测日影,阴天看漏器,360多天后发现每天时间的长短就会重复一遍,最长一天在热天,最短一天在冷天。于是,他把这一发现奏于舜王,舜王下令在屋楼崮建起“漏壶阁”,筑成“日晷台”,并拨十二个童子测日晷、看漏壶。三年过后,牟夷报曰:“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荣枯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舜王闻之大喜,遂让牟夷掌管节令,以定农时,进而测出“冬至十八日,夏至当日回”,即冬至十八天后开始“一天长一葱”,夏至当天就开始“一天短一耙”。后人曾把屋楼崮称为“牟夷山”。明代莒人姚鹏有诗赞曰:“屋楼春色晓苍苍,万象登临尽渺茫。塔势峭孤撑碧落,松阴偃盖浸寒塘。凝眸东岭双眉远,回首西河一线长。回首群山连海岱,久称胜概峙城阳。”
还应该说,节气同诗歌、歌谣一样,有格调,有节奏,有智慧。如“小满”不仅是节气,也是一种人生态度。二十四节气有小满而无“大满”,正所谓万物“小得盈满”,“小满者,满而不损也,满而不盈也,满而不溢也”,被推衍为“月满则亏,水满则溢”“满招损、谦受益”“小满即是圆满”“花未全开月末圆,人生最好是小满”的辩证思维。日照久有流传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下春风下秋雨”“早耕早耘收成好”“春天刨一点,秋天收一碗”等,亦体现了一代代人的处世哲理。这又是说,中华文化的整体性,体现在时间制度上就是二十四节气;体现在人类生命力的保持上,就是顺应二十四节气,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从指导生产的农事指南,到体现人文的生活理念,古老的二十四节气从未断开与当下的连接。这份灿烂而美丽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传统遗产更是文化资产,也是当代精神文化资源。守护、传承和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既表达着我们对悠远时光的一份深情,也会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敬意,对于挖掘和弘扬日照地域文化,在新时代推进全面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