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苏家村——
以茶为“媒”撬动乡村新发展

  全媒体记者 姚彩虹
  “五一”小长假期间,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卧龙山街道苏家村,以“茶和天下 畅游山海”为主题的绿茶文化休闲旅游季的举办,让更多市民、游客品味到了这一方海岸绿茶的醇香。
  古风茶园巡游、茶艺展示、手工炒茶……5月1日的苏家村热闹非凡,游客们赏民俗看表演,茶园里处处都是一派欢声笑语。
  当前,正值日照绿茶采摘的好时节,以茶为媒、以茶会友,这场活动也是苏家村“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站在茶园眺望,眼前是层层叠叠的绿色,清风吹过,绿意摇曳,空气中弥漫着茶叶清新的气息。茶园内茶树新芽吐露,三五成群的游客在茶垄里徜徉,或是沉浸式体验这片绿色好风光,或是让老茶农手把手传授采茶技巧。
  71岁的苏勋义老人肩上搭着毛巾、头上戴着草帽,动作麻利地采下一片片嫩芽。“我从2000年就开始种茶,干了20多年了,眼看着村里的茶园越来越大,咱村民的收入越来越好。”苏勋义一边和记者聊着,一边手指不停,一会儿功夫嫩芽便铺满了篮子底。
  据苏家村党支部书记苏建华介绍,苏家村第一棵茶苗1975年落地,是日照南茶北引的第一批茶叶种植村,后来随着产业政策扶持,种植面积由最初的50亩一路扩大到300多亩,再到如今的1000多亩,成为日照市近海绿茶最大的种植园区。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佳茗。三面青山环抱,一面濒临大海的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让苏家村的茶叶以叶片厚、耐冲泡、豌豆香味、口感纯正而远近闻名。
  “可以说,我们的茶叶是生长在海边、吹过海风的绿茶。”苏建华说。曾经就有人这样形容他们的茶叶:“头口香,第二口甜,壶里有水喝不完。”
  山上采茶忙,山下茶香四溢。
  在炒茶区,不少游客正围在电锅旁边,了解传统的制作技艺,感受茶叶的蜕变之美。
  “这一步是杀青,我们一般进行两遍,从鲜叶到干茶至少需要2至3个小时,要经过摊晾、杀青、揉捻、烘干这几个步骤。”于志英有10多年的炒茶经验,只见她双手不断在热锅中抓茶、抖动,动作娴熟。面对电锅二三百摄氏度的高温,于志英坦言,刚开始也怕烫,现在已经习惯了。“炒茶最讲究火候,火候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茶叶的口感、品质有影响。”于志英说。
  选茗、择水、烹茶,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茶艺展示区的茶艺师们用专业的手法展示技艺,举手投足间从容优雅。茶艺师张娜告诉记者:“好茶也需要用科学又规范的手法,把它的口感呈现出来,这也能让观众更直观深入地感受茶艺文化的魅力。”
  “体验采茶、炒茶,观看茶艺表演,对我们来说很新鲜也很有趣。”外地游客张敏在茶园拍照打卡,她告诉记者,听说这个活动后,特地和家人来体验了一番,“父母喜欢喝日照绿茶,一会还得去买上几斤带回家。”
  好山好水出好茶,一片片绿叶子“撬”起了苏家村绿色产业的发展。益珠源茶厂经理苏循志说,由于独特的气候,这里的春茶上市晚,但是味道醇香,颇受市场欢迎,他的客户遍布北京、山西、陕西等地。目前,他的茶厂还有临沂、北京等地的订单,工人正在抓紧炒制,争取按时交付。
  “茶产业要走得远,保证质量是重中之重。”苏建华说,他们将绿色贯穿在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各环节。比如,在灭虫方面,村里统一采用生物制剂灭虫、灯光灭虫、苗木花香驱虫等方式打造真正无公害绿茶。
  据苏建华介绍,苏家村茶叶种植每亩鲜叶平均收入达1.5万元,目前村里有茶企17家,综合茶叶加工、销售,全村绿茶产值近1000万元,成为村民致富增收的主渠道。
  一片叶子,绿了青山,红了日子。苏建华说,奔着打造“无公害绿茶基地”和“全国近海绿茶基地”两个目标,苏家村将走好茶产业、茶经济、茶生态、茶文化有机结合的发展之路,以茶兴业、以茶富农。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本市新闻】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以茶为“媒”撬动乡村新发展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