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闻“奇秀”而至的九仙隐士们
图片

  王华 鞠明廉
  (接上期)
  羲皇上人丁惟宁
  九仙山之下的丁家楼子村,有一座“望之皑然如银阙,隐映万树中者”的柱史丁公祠和仰止坊,祠内依次镶嵌九通黑色大理石碑,正堂一通乃太原王稚登所题“羲黄上人”遒劲隶书。(“羲黄”,乃伏羲与黄帝的并称。按《柱史丁公祠记》作“羲皇上人”,以下因之)“羲皇上人”,即指生前隐居于此,“早年叱驭,强仕悬车,盟坚泉石,性癖图书”的嘉靖乙丑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的丁惟宁。(王化贞《柱史丁公石祠记》)
  丁惟宁(1542—1611),字汝安,一字养静,号少滨。山东诸城人。他是文林郎丁纯次子,是清初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和小说大师丁耀亢的父亲。
  丁惟宁嘉靖四十四年(1565)中进士,授直隶清苑知县,“遇事敏练无留牍。”每到一地,即兴利除弊,为民称颂。不久,升任四川道监察御史,后充侍经筳,又巡按直隶,授河南佥事。据《丁氏家传》载:巡按直隶时,“直隶土豪某,江陵相国张居正戚也,恃势稔恶。公始视事,诉者数百人,尽斥之去,而以主客礼致土豪,至则令对簿,不服。前数百人乃自署中出,互质之。土豪曰:‘服矣!然念张太师当宽我。’公曰:‘固宽汝也!’斩之庑下。”因此而忤犯张居正,不久即出京外为河南佥事,后迁泰州兵宪。万历七年(1579)任陇右兵备佥事,又调江西参议。万历十四年督饷陕西,同年又任湖广副使兼郧襄兵备副使。万历十五年,郧襄巡抚李材改参将署为书院以讲学,激起兵变,乱兵斗围扶院,“汹汹不解者二日”。丁惟宁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现场,“厉词往谕之”以期平息事件。然叛兵叛将“欲杀惟宁”,“兵环刃,几不免。”幸有人救,才保住性命。而李材却倒打一耙,具疏上奏归罪惟宁,“诏下吏议,贬惟宁三官。”后补官凤翔,而丁惟宁已看透官场的黑暗与险恶,遂拂衣归里,时年仅四十五岁。“解绣归来发末斑,林皋独见一人闲。”(明陈其猷《送丁先生藏主山中》诗),令人惋惜不已。
  丁惟宁归里后,即追寻“苏轼称奇秀不减雁荡”的五莲山,并于其“白鹤楼”题刻处结茅而居,“凡旬日一至,至辄留,昼憩树下,夜宿草庐,扶杖逍遥于烟水之间。”感概地说:“是何必藏羲皇上人!歌于斯,哭于斯,又岂不足吾所也!”其长子丁耀斗“逆探公意,因伐石作室”。丁公遂在石屋内飨宾宴客,高兴地说:这才是我大司空的归宿啊!此时,他便萌生了死后埋葬于斯的想法。在他死后,因为世俗的羁绊,而未能如其所愿,“遂附于旧阡而缀重于此,遂为祠。”这便是柱史丁公祠的来历了。
  经推算,丁惟宁居山长达二十四年之久。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他一是参与了“东武西社”的创建,与当时的名士张肃(字蒲渠,隆庆壬申进士,历任元氏、新城县丞、无极知县)、杨津(字汝问,嘉靖进士,官至常州府推官)、董其昌(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卒后谥文敏)、张文时(官温州判官)、张世则(字准斋,文时弟,隆庆五年进士,官至江西湖东道参政)、臧惟一(号理轩,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官兵部侍郎)、陈烨(字光宇,号后崖,嘉靖四十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为盟结社,是东武西社的中坚人物,号称“西社八友”。这八人中,除董其昌是云间(今上海松江)人外,均为诸城人。陈烨曾作《东武西社八友歌》,对八友的气节分别予以画龙点睛式的概括赞颂,是我们今天了解“西社八友”的重要资料。
  “东武西社”与江南的“东林”复社相比,不仅仅局限于“清议”,而是著书立说,以匡世宏旨来劝世做人。张世则的《原蠹》、陈烨的《仅存集》、丁惟宁的《史笑》和奇书《金瓶梅》、杨津的《琐言》、臧惟一的《要览》,均在这一时期问世,均历数国家兴亡根源和当朝利弊。尤其是张世则的巨著《貂珰史鉴》,深刻揭露阉竖擅权的罪恶。西社历时五十五年,影响深远,直延续到清顺治七年(1605),才被清廷敕命取缔。
  二是创作了千古奇书《金瓶梅》。据张清吉先生考证,《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即丁惟宁。而丁惟宁的隐居地———今五莲县丁家楼子村,就是《金瓶梅》一书的诞生地。此说一出,即刻在金学界引起了轰动,全国金瓶梅学术研讨会,先后两度在五莲召开。与会学者就“丁惟宁说”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目前此说虽无定论,但多数学者通过对丁惟宁的学识、经历、历史背景和创作环境以及柱史丁公祠内的实物资料等诸多因素分析论证,已倾向于“丁说”。对此,近二十多年来已有不少专著或考证文章见诸报道,无须本文赘述。这里,仅就所知的“兰陵”古地名作一点说明,并以此作为《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的佐证。
  柱史丁公祠位于九仙、五莲(原为九仙山之五莲峰)两山之间南端的“兰陵口子”。因为兰陵峪是古地名,与于此北去不远仅一河之隔的兰竹(又称兰竹山,即今五莲县户部乡邱家店子村)一样,已鲜为今人所知。1987年,笔者曾去二山之间的胡林村(旧称槲林,也称世德堂)采访过时年八十有余的王镐彦老先生,他亲口对我说,“这道沟叫兰陵峪,这个埝儿叫兰陵扣子。”那时,《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说”尚未问世,直到1998年读到《东岳论丛》第六期张清吉先生《<金瓶梅>作者丁惟宁考》一文,才令我茅塞顿开——— 原来,如同《醒世姻缘传》作者“紫阳道人”是丁耀亢一样,“兰陵笑笑生”就是丁惟宁啊!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对历史文献的不断发掘,《金瓶梅》作者之谜终将被破解,终将还兰陵笑笑生以本来面目。
  洗耳九仙吕一奏
  九仙山东麓,有一处著名的洗耳泉。泉水上方激流中,有一独立巨石,巨石东侧,镌有巨大榜书“洗耳”二字,字高2.08米,宽1.75米。上款为“明崇祯三年十月”,下款署“主人吕一奏题书”。泉水北岸绝壁之上,即为吕一奏隐居处芥子庵。
  吕一奏(亦名以奏),字九初,号鸣韶。自幼在其父吕希孟严教下,发愤读书,于万历四十七年(1619)以第三甲第三十二名进士及第。初授直隶(今河北省)宁晋知县,以政绩卓异升户部督饷主事。为官清廉,不谋私利。辞官后便在九仙山东麓苏轼登临不远处筑芥子庵,辟洗耳泉,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隐居生活。
  关于吕一奏的生平,史书记载不多见,据传工诗善属文,著作有《文格》《文则》。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洗耳”九仙?是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是看不惯紊乱的世事,厌听污浊之声?因未见史籍记载,已不得而知。然而,如果解读了“芥子”“洗耳”两个词的含义,问题的答案便呼之欲出了。
  芥子,即芥菜的种子,常用以比喻极其微小。吕一奏将隐居处命名为“芥子庵”,乃出典于“芥子纳须弥”的佛家语《维摩经·不思议品》:“须弥山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唐代诗人李群玉《规公业在净名得甚深……走笔此篇以屈瞻礼》诗:“但用须弥藏芥子,安知牛迹笑东溟”。南宋诗人刘过《投诚斋》之六亦有“达人胸次原无翳,芥子须弥我自知”句。这就明白了吕一奏为什么将隐居处额之为“芥子庵”了。他是将九仙山比作须弥山,而自己则是藏在须弥山中一颗极其微小的芥子。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2 版:综合】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闻“奇秀”而至的九仙隐士们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