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德凝
兼工带写,是中国画技法的一种,用工、写两种笔法,表现出物象的形神,将浓墨重彩的大写意与细致入微的精细描写完美结合。纵览中国画史,不乏工笔、写意兼善之人,譬如唐寅、陈洪绶、齐白石,我们无法评判其笔下工笔与写意之高低,但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不同表现形态却存有相融、相通之处。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兼工带写,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笔墨之画,难得形似。纤细笔墨之画,难得神似”的矛盾。
观李京波的作品,他深谙线条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在中国画线描上精研苦练,其作品线条质量极高,有张力,富有弹性,作品造型准确、精微生动,无论工笔、没骨、写意,其作品强调立意至上,将黄金分割定律运用到构图设色上,作品构图合理、立意精准,技法成熟。整幅作品粗犷中有细腻之感,写意中不乏生命之真,工笔与写意性在东方美学结构中的语境呈现构成了其绘画的基本逻辑,由此形成了他“工写兼奏”的独特艺术语言。
记者:李主席您好,从小初学丹青,到成为全国名家、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40多年来,您对中国画的理解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您的艺术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李京波:我认为绘画有三个阶段,分别是师古人、师自然、师心。师古人就是临摹古人,从历代先贤大师的作品中吸收优秀的、经典的技法。师自然就是要去写生,深入自然和生活感悟描绘对象的物理,也就是说符合画理、物象,通过写生,记录下来,作品才会有生机。第三个阶段就是师心。面对大自然,最高境界就是创作阶段,这个时候,就是对师心的一个非常好的诠释:以心为师,不拘泥于成法,独出心裁。当然,一幅作品还包括很多的创作元素,此不赘述。
说到风格呢,它是逐渐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临摹奠定基础,写生积累素材,经过一系列学习、归纳、总结,然后,走向创作。创作是升华,我曾经说过,创作就是和而不同,要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艺术语言,要和别人拉开距离。
记者:作为山水、花鸟、人物全能式的画家,您如何理解这三个画种的内在关系?您是如何实现这种转换的?
李京波:我认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是通过表现形式来分类的,作为美术家、画家来说不要单独地区别,不要去简单地界定自己是一个花鸟画家、山水画家还是人物画家。作为一个画家,不要这样界定,应该说画家什么都要会画,“道通于艺,文通于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画也是如此。
记者:有人说,中国画是线的艺术,学习中国画要从线描入手,您认为线描最关键在什么地方?
李京波:线描是中国画的根本。世界上,只有中国画是以国家名称命名的,像油画、水彩、水粉统称为西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书法用笔”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表现艺术。中国画离不开线描艺术,线描艺术用笔、用线强调书法用笔,利用线条的疏密、虚实、长短、曲直、粗细、浓淡、干湿等表现形式来表现和刻画对象。因此,要多临摹历代名家优秀线描艺术作品,用笔要注意提、按、顿、挫、转、折等方法。
记者:作为一名艺术家和美术教育专家,您对形神的把握已是炉火纯青,但还坚持写生,就此可否谈谈您的主张?
李京波:我认为写生是画家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就是师自然。通过写生,目识心记,才能熟知描绘对象的物理物象,将观察到的物象结构和主观想象联系起来,以形写神,作品才能生动自然鲜活,不会流于形式感、程式化,而成为一种套路画。我认为写生非常重要,非常关键。
记者:在创作或欣赏作品时,您会更看重作品的哪些方面?
李京波:立意至上。欣赏一幅作品,首先你的立意是积极向上的,可以说能反映出作品的主题方向,或讴歌,或赞美,或鞭策。有了好的立意,你再去看它的构图是否合理。构图包含很多,像黄金比例、虚与实、大与小、多与少等方面元素。然后看表现技法,最后就是看画面所包含的综合素养。
记者:记得您常常强调工笔画亦应深涵写意精神,您是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一幅作品如何做到“工”“意”兼存呢?
李京波:当下,因为写意画一味粗放无法,除了外在的笔墨形式,很少有东西可看,不能表现一些具象精微的东西,所以说写意画一定要有工笔性塑造生动鲜活的形象。
那么,工笔为什么要有写意性?工笔的书写性,用笔、用线强调书法用笔,强调线质,线条要有张力。如果线条不好,一味染,那么,笔墨的质量就不高,画面就显得柔弱。为什么很多人诟病工笔画?就是线质不高等因素造成的。写意性,应该就是意象思维。所以说,工笔画要有写意性,写意画要有工笔性。
记者:目前您正在创作什么?今后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李京波:现在我主要创作一些现实性的作品,反映当下社会的价值观,关注人文关怀的一些作品。
李京波
1968年生,山东日照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线描研究会副秘书长、日照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日照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