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季平 报道
本报讯 良好的邻里关系是构建和谐乡村的温暖底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纽带。近日,一起因庄稼地而引发的邻里纠纷,让两户村民之间的关系越闹越僵,岚山法院中楼法庭及时化干戈为玉帛,修复了邻里关系。
据悉,刘大娘与李大娘是前后院邻居,双方因为口粮地的交换问题一直积怨颇深。一日,刘大娘因为怀疑自己地里的庄稼病死是李大娘施药所致,便在路过李大娘的门前时谩骂了几句,导致双方发生肢体冲突,双双受伤住院。
事后,经当地派出所、村委会多次调解,双方在赔偿数额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多次沟通无果后,刘大娘一纸诉状将李大娘诉至法院,要求赔偿医药费12000余元。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考虑到双方是多年的邻居,若简单一判了之,不利于邻里和谐,调解息诉才是最佳的结案手段。于是,本着为双方当事人负责的态度,决定先进行诉前调解。调解过程中,承办法官当起邻里的“和事佬”,对该案的前因后果、调解利弊进行逐一分析,为原告算了一笔“经济账”,为被告算了一笔“友情账”。
承办法官反复在双方间耐心释法明理、讲通邻里人情,最终,双方都意识到自己的不当之处给对方带来的影响,达成了调解协议,李大娘向刘大娘赔偿6000元,并当庭履行,双方握手言和。至此,这起邻里纠纷得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