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文学如何讲好“城市中国”的故事
——评《消费时代的“人”与“城”》
  

康苗
  202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66.16%,从社会结构看,我国已经从古老的“乡土中国”转变为真正的“城市中国”。城市文学正是这一伟大转型的精神记录,它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学形态,该领域也因此备受研究者关注。今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山东科技大学曹丙燕副教授的《消费时代的“人”与“城”》,这是一部具有独创性和启发性的城市文学研究著作。
  在中国新文学版图中,乡土文学展现出了“乡土中国”的丰富、广袤和厚重;而历经40多年的城市文学似乎一直在讲述城市的欲望化故事。那么,城市文学究竟为这个时代贡献了什么?它究竟该如何讲述“城市中国”的故事?这成为当下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消费时代的“人”与“城”》一书中,作者聚焦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创作,以扎实的理论功底、细腻的文本分析、条理清晰的逻辑归纳,深入阐释了城市文学“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作者认为城市文学是关于“城市人”的文学,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文学创造了消费时代城市人的“类典型”。之所以称之为“类典型”,是因为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性化”人物,而是“类型化”人物。作者把他们归纳为“城市游荡者”“城市闯入者”“财富捕猎者”“欲望突围者”四种类型。他们与城市形成了不同的关系场域,并在这些场域中被塑造。作者认为,在现实城市日新月异的气象中,文学发现了人的精神困境,创造了失意城市人的“类典型”,这是城市文学对当代不可忽视的贡献。但是如果仅停留于对城市人的病态描摹,城市文学只是在重复西方现代主义的旧调而已。如何写出中国城市丰富的独特的精神内涵是当代文学的使命。作者指出当前城市文学的叙事难题根本上是对现代化认识的偏狭,导致叙事中一系列二元对立: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个人与社会等,而这与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先行植入有重要关系。对此,作者旗帜鲜明指出源远流长的乡土文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城市现代化的基础与特色,因此城市文学的创作与研究要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指导,打破二元思维的禁锢,建构起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共同体关系。上述观点体现出作者对城市文学创造力的深刻思考。
  总之,《消费时代的“人”与“城”》是一部充满洞见的著作,尤其是对如何提升城市文学的叙事能力和精神向度的阐发,体现了作者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话语的主动精神。本书值得文学爱好者、创作者和研究者深入阅读。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海曲·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学如何讲好“城市中国”的故事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