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宗杰 郝友花
近日,在岚山区蓝拓氢能生产车间,山东大学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山东大学日照研究院高明教授正与企业技术团队对关键技术讨论优化方案,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参数调整建议。
高明是岚山区选聘的“科技专员”之一。自2022年起,岚山区创新实施“科技专员”制度,从山东省内外40所高校引进52名专家教授,覆盖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校企联合模式,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科技难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蓝拓氢能装备制造项目是岚山区首个氢能源项目,主要开发利用水电解制氢及储能高性能膜材等先进技术,生产高性能水电解制氢装置。在科技帮扶中,高明带领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机制,采取现场帮扶、视频会议等多种帮扶方式,及时掌握并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作为一名高校的教授,高明坦言,在日常工作中,高校科研成果与市场之间还是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高校教师不知道科研成果怎样作用在市场上,企业不知道去哪里找新技术。”
“破除实验室与企业之间的‘玻璃门’,关键在机制创新。”岚山区科技局局长朱绍岐介绍,企业按需“点单”,政府牵线“配菜”,岚山区通过搭建科技专员平台,实现了“一名专家带动一个团队”的效果。
“科技专员”模式打通了科技创新的供需两端。“目前我们团队与企业合作,对常压方型电解槽技术建立一套团体标准,同时针对电解槽的电解效率进行技术攻关,提高生产效能。”2024年,在科技专员的帮扶下,该企业成功组建了日照市氢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主要研究方形常压电解槽技术路线,实现了在制造工艺、材料投入、安全性能等方面的提升。
在高明看来,成为“科技专员”,也为自己及团队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这种模式有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科技资源共享,企业遇到难题,科研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完成产品迭代升级,实现双赢”。
截至目前,岚山区“科技专员”举措共促成52名科技专员牵线所在高校与45家企业开展深度合作。6家派驻企业因开展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科技成果转化贷款5200万元,14家企业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企业与高校的协同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