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刘江雪
车辆驶出天水麦积山以后,道路开始有些难走,但是在日照“铁腚大巴”司机师傅过硬的驾驶技术下,坐在车里,依然可以透过窗户去欣赏外面的土地上,大自然毫不吝啬的馈赠。
湛蓝的天,纤尘不染的云,漫山遍野的草地上开满了各式各样叫不出名字的小花,牦牛群远远散开来,悠闲地啃食着嫩芽,偶尔可以看到带着帐篷和炉灶自驾的人们撑开了凉伞,烤着串,喝着啤酒。
彼时彼刻,一车的人不再想接下来要去的官鹅沟、扎尕那还是若尔盖,天地好像已经变成了一个包容性极强又极其松弛的景区,张开怀抱接纳着每一个路过或停留的人。
原以为的大西北是沙漠戈壁,是黄沙漫天,此刻却觉得自己如置身于小江南,一闪而过的经幡、白塔,成了略显梦幻的点缀。
再进官鹅沟景区时,扑面而来的便是清透的凉爽,绿荫遮天,狭道夹水,淙淙清清之间,真的有了几分“小九寨”的模样。
这处天然形成的地质景观地处青藏高原和西秦岭的交界处,长时间的地质运动和岩层扭曲,形成了灰岩层裂缝侵蚀造就的岩溶地貌。山势奇绝,又有飞瀑溪水、古木参天,点缀着褶皱、断裂,展示着自然的强大力量和奇思妙想。
当车向一转,到达扎尕那草原的时候,嶙峋层叠不见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条广阔无边的绿毯。这片被群山环抱的高原草甸,平均海拔超过了3000米,四周奇峰耸立,云雾缭绕,宛如一座天然的石城,散落着古朴的藏族村落,原生态的藏式民居与雪山、森林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浓郁的民族风情与原始自然的生态集聚在一起,成就了它独特的魅力。
再至若尔盖大草原,本以为山水看了、草甸看了,若尔盖也不会有太大不同,可下车之后,目之所触,依然美得大方出众。
若尔盖草原位于四川、甘肃、青海三省交界处,是中国最美的高原湿地草原之一,那种天地辽阔、水草丰美,在搭配上蜿蜒的黄河、星罗棋布的湖泊,尽显苍茫壮美。九曲黄河第一湾的落日、花湖的潋滟波光、热尔大坝的辽阔壮丽,共同构成了若尔盖令人心醉的草原画卷。
几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景区,如今都成为炙手可热的打卡地,车流往来、人声喧嚣。
随着旅行的概念更迭,到大自然中去,到原生态的环境里寻找松弛感和体验感,成为越来越多爱好旅行者的选择。而这片巧夺天工、充满奇思妙想的生态奇观,也成为当地最宝贵、最独特、最无法复制的瑰宝,承载着日日生活在钢筋森林里的人们返璞归真的向往与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话语重心长:“要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良好的生态环境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育大量生态产品走向市场,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当陇南的自然生态汩汩流淌出金银,远在千里之外的日照,同样享受着生态与城市和谐共生发展的红利。
日照的生态资源是蓝天、碧海、金沙滩,还有奇秀的五莲山和九仙山,以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浮来山,如果再扩大外延,还有参天林场,茶满山坳。
它们的存在像一把生态标尺,丈量着这座海滨城市的自然底蕴。而日照也从未辜负这份宝贵的美,让“城在林中、人在景中”步步落笔,打造了一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旅游名片。
夏日海滨,骑行爱好者沿着阳光海岸绿道骑行,迎着海风一路飞驰,格外惬意。这条蜿蜒28公里的阳光海岸绿道已成为市民游客休闲健身的热门场所,也成为活力日照的一张亮丽名片。
生态修复的实践在日照海岸线持续延伸。沿着张北湾继续往南行进,不足10公里处,海龙湾景区的人造沙滩宛如“金腰带”般映入眼帘。这里曾是日照港最早的煤炭堆场,历经40年,已经不再适应港城发展需要,通过“退港还海”港口岸线修复整治工程,昔日的煤堆场变成了碧海蓝天的黄金岸线。
2024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 . 80,同比改善4 . 3%;PM2.5 、PM10 平均浓度分别为29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改善3.3%、10.3%;省对市考核中水环境指标连续两年第一……日照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不仅记录在监测数据中,也被极其珍贵的中华凤头燕鸥等自然生灵无声“点赞”。
即便两地相隔千里,共同的理念使陇南与日照同时享受到了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的“分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正在不断书写着借势生金的生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