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检察职能与重点产业深度融合,以精准施策的举措、健全长效的机制助力重点领域升级,岚山区检察院———
□ 全媒体记者 侯庆萍
在岚山,钢铁的“炽热红”、绿茶的“清新绿”、海洋的“深邃蓝”,共同勾勒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图景。近年来,岚山区人民检察院始终把服务地方大局作为检察切入点,围绕全区钢铁、茶叶、海洋等重点产业链,通过突出工作重点,完善工作举措,健全工作机制,用法治力量书写特色产业发展的检察答卷。
“融链强链”服务“钢铁红”
岚山区布局着山钢日照公司和日钢集团两大龙头钢企,钢铁产业集群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数以上。立足这一产业优势,岚山区检察院主动靠前,将服务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履职重点,先后出台服务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国际一流沿海先进钢铁制造基地建设等专项意见,为产业发展划定法治“护航线”。
为确保服务精准有力,岚山区检察院围绕本地首位产业确定检察护企重点,动态跟踪重点案件进展情况,以法治之力激活优势产业链和重点产业集群。去年以来,依法办理侵犯企业权益案件17件,2起案件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
该院积极延伸检察职能,建立“产业链链长+链主企业+检察长”机制,启动“访‘链上’企业、问需求、送服务”大走访活动,常态化开展钢铁企业走访调研,为企业提供差异化法治服务。针对办案发现的易发刑事犯罪法律风险问题,通过制发检察建议、编制风险防控法律工具包、开展法治讲座等形式,帮助企业建立健全法务风险识别、预防、应对机制,提升企业风险管理能力。
“蓝绿同行”护航“日照绿”
岚山区是全省茶叶面积、产量、产值最大的产茶地区。为守护这份“绿色财富”,岚山区检察院精心培育“蓝绿同行”茶产业检察服务品牌,在茶园深处、茶企周边筑起司法保护屏障。
岚山区检察院专设“日照绿茶”知识产权检察保护站、“乡村振兴检察联络站”,持续打造茶产业“三重”(茶产业链保护、知识产权保护、茶产业自我保护)司法保护体系,聚焦茶农、茶企和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难题,统筹发挥各项检察职能,依法严厉打击涉茶刑事犯罪,畅通涉茶纠纷化解绿色通道,精准发力保护“日照绿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助力“茶叶子”成就共同富裕大产业、铺就乡村振兴幸福路。
不仅如此,岚山区检察院还主动打破部门壁垒,与农业农村、市场监管、茶叶协会等6部门单位联合建立“日照绿茶”联动服务机制,通过多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为茶叶经营主体提供全方位的技术、金融、市场和法律服务,促进“日照绿茶”全产业链的标准化、产业化和多元化发展。
如今,岚山区检察院服务茶产业的有关做法入选“全省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典型案事例”“全省产权司法保护协同创新典型事例”“全省检察机关服务‘三农’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最高检、省检察院先后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省人大代表来岚山视察调研检察机关服务茶产业工作,让“日照绿”的品牌影响力伴着法治护航声传得更远。
“益心向海”守护“海洋蓝”
岚山区坐拥2624平方公里天然海域,水产养殖、海洋捕捞能力常年位居全省前列。守护这片“蔚蓝国土”,岚山区检察院组建“益心向海”检察官办案团队,以公益诉讼和生态检察职能为抓手,探索出“府检联动、部门联同、陆海联治、检校联合、跨省联盟”的“五联”工作模式,让海洋生态保护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聚焦海洋渔业领域突出问题,岚山区检察院督促拆除海岸线违建,集中整治“三无”船舶,“蓝碳司法”修复受损生态,持续推进对海洋生态环境、沿海滩涂和海洋生物、矿产等资源的保护,以高质效检察履职守护鲁南沿海海域“海洋蓝”。相关案例入选“全国检察公益诉讼优秀案例”“全省检察机关海洋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益心向海”品牌获评“第三届全省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团队带头人刘新华先后被省委组织部评选为全省“担当作为好干部”、“高质量发展强担当”省级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