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创新驱动、活力之城”中央主流媒体日照行记者见面会举行,来自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主要中央媒体的记者参加见面会。会上,相关市领导和部门负责同志分别就我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升级、推动改革部署落地等情况同记者互动交流,并回答提问。
以下为记者见面会答记者问文字实录。
新华社记者:我注意到,面向未来日照提出要打造“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样板”的目标。请问周生宏副市长,围绕助推世界级港口在“双循环”中发挥支点作用,日照在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有哪些好的举措?
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副书记、副市长周生宏: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日照发展的关注。日照因港设市、依港而兴,港口是日照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最靓丽的城市名片。去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东视察、首站即到日照,就推进港口智慧化绿色化建设、扩大对外开放等作出重要指示。12月份,山东省政府专门出台了支持日照市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意见,将优化口岸服务环境、塑强港口竞争优势等确定为重点任务。按照国家、省有关部署,日照市委、市政府聚焦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持续打通贸易堵点、降低通关成本、提升治理效能,打造面向黄河流域和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的便捷出海口和陆海联动枢纽门户。去年,日照口岸进出口货运量居全国第2位。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4.86亿吨、增长3.4%,集装箱吞吐量548.16万标箱、增长9.8%。工作中,重点从三个层面推动口岸营商环境从单一环节提速向全链条制度型开放深刻转变,努力为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日照贡献。
一是以集成改革促效能倍增,推动“一次办好”极简审批。去年以来,我们针对港口设施经营和工程建设等环节存在的审批事项多、部门协调难等痛点,将分散在6个部门的18个事项,重组为多个“一件事”服务主题,企业可根据个性化需求自由组合关联事项办理,审批时间、企业跑腿次数分别同比压减6 0 %、80%。以港口设施经营审批为例,原来需要8个环节、18个工作日的事项,现在压缩到1个环节、3个工作日就能办结。这项改革也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入选了交通运输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试点。
二是以智慧监管促通关提速,塑造“阳光速办”口岸品牌。通关效率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市场竞争力,为了让企业更好、更快、更低成本通关,我们着力构建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服务监管新模式。一方面,着力深化关港协作机制创新。针对大宗商品通关特点,创新实施了智慧商检、商品采信等监管新模式,做到快卸、快检、快转。比如,我们依托全国最大原油上岸港的优势,率先研发应用了原油智慧取样系统,使每艘油轮的取样时间缩短3小时以上,节省直接费用5万—8万元。今年,我们又成功验放了全国首票采信模式进口原油,通过“先放后检”等创新举措,使原油通关整体时长缩短40%,效率提升12.7%。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港口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升级。通过引导日照港加快工艺革新和设施改造,大幅提升泊位利用效率和作业效能,今年前三季度,原油、铁矿砂、煤炭进口量分别增长194.1%、13.5%、9%。
三是以协同共治促安全畅通,构建“四海一家”治理新格局。日照海域功能复合、经济活动多元,商港渔港交错分布,货轮进港出港、渔业养殖捕捞、海上休闲垂钓等活动频繁,为有效防范化解海上风险,聚焦“人、船、事”等关键要素,我们整合涉海单位资源力量,推动港口治理模式从事后处置、分散管理向事前预防、系统协同和智慧治理转型。一是创新协同治理机制,提升港口运行效率。针对多头管理带来的船舶等待时间长、泊位利用率低等问题,我们组建了港航交通组织一体化调度中心,推动海事、引航、港口等单位联合办公,还创新推出了“空海一体”直升机引航服务,实现生产组织和通航管控从“分散运作”向“系统协同”转变。这一举措使港口的泊位使用率提高30%,单船进出港时间平均减少10.5%。二是构建智慧监管体系,筑牢海上安全防线。通过整合“智慧海防”“智慧渔港”等系统资源,构建海陆空联动立体监管网络,推行“四海一家”联合值班备勤机制,实现了“巡航、执法、救助”一体。新机制运行以来,海上事故数量下降40%,相关做法被交通运输部海事局推广。三是完善法治服务环境,提升港口治理软实力。与青岛海事法院合作共建水上交通事故“一站式解纷中心”,为涉海市场主体提供专业高效的纠纷解决渠道,既解决了海上诉讼周期长的问题,更通过法治化手段营造了稳定、公平、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面向未来,我们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一以贯之打造一流口岸营商环境,持续强化港口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点功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服务,积极融入并深度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展现更大日照担当、贡献更多日照力量。
中国新闻社记者:这个问题我想请问焦春锋副市长,请您介绍一下日照市是如何以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
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焦春锋: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日照市深入实施“创新兴市”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持续推动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工作中,我们重点把握了三个方面:
一、强化科技攻坚,多项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近年来,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聚力攻坚关键领域。围绕氢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选派“科技专员”“科技副总”下沉服务,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目前,全市在研科技项目358项,财政资金带动企业投入近25亿元,助推企业开发创新产品400余件。二是聚力深化产学研协同。把高校院所作为日照科技创新的主要策源地,持续加强与山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行等活动,积极布局“一链一高校、一链一专家团、一链一首席专家”,推动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加速转化。近三年促成企业与209个专家团队合作452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39.5亿元。三是聚力培育创新主体。实施创新空间“强基”行动,全链条梯次培育科技企业,激励企业创新活力。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390家、专精特新企业568家、“小巨人”企业32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8家。
二、强化创新驱动,加速构建日照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始终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提质升级传统产业。聚焦钢铁、汽车等优势产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和“人工智能+”等行动,钢铁行业碳捕集、AI语料库等项目加速推进,高端食品级马口铁等高竞争力产品交付使用,山钢精品板材智能工厂、日钢全流程智能工厂入选卓越级(国家级)智能工厂,板带材精深加工产业集群入选全国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兴和未来产业。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低空经济、新材料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具身智能、氢能等未来产业方向,目前,越疆机器人、迈尔医疗、蓝昆氢能、阿米精控、裕米生物科技等一批代表性企业深耕日照,为城市长远发展积蓄澎湃动能。
三、强化生态构建,制度创新与政策赋能双向发力。工作中,始终把科技创新生态构建,作为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工业转型的关键一环,系统布局,整体推进。一是构建科技创新政策生态。为助力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我市出台《关于强化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截至10月末,累计设立科技创投类基金15支,总规模38.73亿元。基金投资项目59个,投资总额14.58亿元。二是构建科技创新人才生态。强化科教协同,引导驻日照高校优化学科设置,推出105个高层次人才服务应用场景。目前,全市市级以上人才平台累计超1000个,今年1—10月,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67个、创新人才611人。三是构建科技创新合作生态。近三年,新获批牵头建设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技术创新中心4家,累计建成各类省级科技创新平台144家。在钢铁领域,先后建设山东省特钢材料与装备创新创业共同体、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启用日照(济南)协同创新中心、日照(上海)生命科学创新港,深入拓展异地孵化新空间。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工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智能化转型、向绿色化发展,日照工业向“新”前行的步伐将更加稳健有力。期待与媒体朋友携手,共同见证这座海滨城市的工业创新蜕变!
谢谢大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李在武书记介绍了日照改革创新成就。我想请问刘兴华副秘书长,日照市是如何推动各项改革部署落地见效的?
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改革办副主任刘兴华: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日照因改革开放而生,骨子里镌刻着敢闯敢试、求新求变的基因。去年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改革落地落实,做到发展每前进一步、改革就先行一步,依靠改革创新增动力、添活力。
一是坚持“高位推动、群策群力”。市委提出“顶天立地”谋改革、“求真务实”推改革、“沟通协调”促改革,推动各级躬身入局,共同为改革支招出力。市委主要领导带头当改革“施工队长”“突击队长”,立足日照实际,主动点题并主抓主推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项目“谋招推服”一体化等重大改革,市级领导都按照分工,领衔推进重点改革任务,带动各级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
二是坚持“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仍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任务是完善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我们今年谋划推出90项年度改革任务,经济领域改革占了2/3以上,其中包括港产城高质量融合发展、文旅体融合等9项标志性改革。比如,文旅体融合改革,这是非常具有日照辨识度的特色改革。我们坚持全域、全年、全员、全周期抓旅游,出台支持演艺经济、赛事经济专项措施,丰富拓展“网球+旅游”“航天+文旅”“康养+旅居”等新场景。今年以来,沙滩音乐节、高水平赛事,还有海上火箭发射等活动,接续不断、震撼超燃。大家普遍反映,日照旅游更热闹了,更有得看、有得玩了,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以日照为旅游目的地,自5月份旅游旺季以来,餐饮住宿增幅在全省一直领先。
三是坚持“群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以人民为中心既是抓改革、促发展的逻辑起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我们始终把人民心声作为改革所向,推出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体教融合等一批分量重、成色足的改革事项。比如,我们大力推进覆盖个人“全生命周期”的“一件事”改革,入学、婚育、身后“一件事”是在全省率先实现的。这些是我们在价值、技术双重判断之下,重塑办事流程、提升群众体验的典型改革,类似的还有企业数据填报“一件事”、就医费用报销“一件事”等。比如,面对经济下行等压力,我们创新推出“我为企业找市场”、融链固链等举措,帮助企业解决市场、融资等方面的“燃眉之急”,让企业有了更好预期、更强信心。今年前三季度,全市民间投资增长14.7%,居全省前列。
四是坚持“点线面结合、时度效统筹”。自觉运用“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的方法论,既抬高标杆又深耕细作,既谋划推出一批原创性、差异性改革,又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比如,农业农村领域,把提升日照绿茶品质与兴业、富民相结合,探索发展日照绿茶茶庄模式,培育首批茶庄企业12家,这些企业严格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日照绿茶茶庄”标准体系,实现茶叶的质优价优,保护了茶农的利益,目前,日照绿茶品牌价值达64亿元。比如,社会治理领域,注重统筹未成年人保护和维护校园安全,在全国首创打造“司法回音心语亭”,前端介入化解校园里的“小摩擦”和个人“成长中的烦恼”。现在,全市108所心语亭已成为学生们信赖的“安全港湾”,相关做法入选全国法院兼顾天理国法人情典型案事例集。比如,宣传文化领域,今天的央媒日照行活动,包括中国(日照)新闻摄影周、散文季等,都是我们适应传播新形势、新变化,推出的创新性举措,这些活动有力宣传了日照,提升了城市影响力和吸引力。
面向未来,日照的改革将以海浪般的持续劲头奔涌向前,以阳光般的穿透力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每一次创新与突破中,助力书写现代化海滨城市建设的精彩篇章!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