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竭力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
全媒体记者 孙晓梅
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主体,在实现全面普及和基本均衡的基础上,进一步办好办强义务教育,关键在于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推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全省第二个整建制、一次性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验收的城市,连续4年在省对市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中获优秀等次,基础教育育人质量位居全省前列,一批典型经验被全国、全省推广,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
数据显示,我市现有普通义务教育学校303所,在校生34.6万人,教职工2.2万人。其中,全市普通小学214所,在校生24.6万人,教职工1.2万人;普通初中89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29所),在校生10万人,教职工1万人。
加大投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每一所学校
我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严格落实“两个只增不减”,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分别提高到910元、1110元,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提高到10000元。全市教育经费总投入由2021年的86.73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02亿元,增长17.61%;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年均增长4.43%,连续12年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以上。
2024年,全市规划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2所,目前已完工8所,另外4所主体完工;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57个,改造校舍6.92万平方米、运动场地2.81万平方米,购置设备3.19万件,规划投资2.55亿元。目前,57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学校取暖、食堂、厕所、运动场地等配套设施得到有力完善。
全市实施强校扩优行动,深化中小学集团办学改革。城乡成立74个紧密融合型、结对联盟型、复合协作型教育集团,覆盖220所学校或校区的27.3万学生。在农村,以13个省市级试点镇为引领,实施强镇筑基行动,提升乡镇驻地学校办学水平,带动乡村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先后投入7500多万元,全市中小学教室全部安装大屏幕触控一体机、智慧黑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建成自动录播教室580口,中小学录播设备普及率达98%。
引智留才,培养一批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聚力构建“引育管用”系统化制度体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实施新时代强师行动,着力锻造一支具有教育家精神的教师队伍。今年全市招聘中小学教师1100多人,完成23个市级教干教师培训项目,培训教干教师5000人次。
全市实施中小学教育教学人才队伍建设“5115”行动,用5年时间培养5000名县级以上骨干教师、100名日照名师、100名名班主任、50名名校长。今年以来,2人入选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28人获评省特级教师、齐鲁最美教师、省优秀教师,2人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所学校被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全省重点人才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发挥名优人才示范带动作用。遴选组建“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学科指导团队,开展送培送教进校诊断活动。聚焦家庭教育、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等热点话题,累计推送“名家有约”70期,举办日照教育“名家大讲堂”5期。
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全市深入实施全环境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常态化开展习惯养成、仪式教育、传统节日、文明礼仪等德育系列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工作,开展思政课集体备课、同课异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等教研活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构建思政育人“同心圆”。全面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校风、教风、学风,发挥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形成“一校一品”特色校园文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开展校外研学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全市联建共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122处,其中包含爱国主义、历史文化、志愿服务等美德教育类基地46处。
健全促进读书活动机制,营造书香氛围,入选2023年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优秀案例。全面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联合市科技馆共建“馆校合作基地校”70处,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我市被确定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并被确定为协同组首次召集方,“科技馆里的科学课”被列为2024年民办实事项目。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激发创新活力。严格落实每周1节劳动课,每学年一个劳动周,建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39处。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体育锻炼1小时,我市体教融合工作经验在全省青少年体育工作会议暨全省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公平温暖,确保每一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
我市推进义务教育阳光招生,建立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工作推进机制,开展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集成化改革,着力打造教育入学“一件事”全场景服务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划片招生、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科学划定招生片区,逐步扩大双学区、弹性学区覆盖面,实现零择校。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常态化报告工作机制,依法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完整、公平、有质量的义务教育。
为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上学,2023年以来,全市拨付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补助资金2028万元,惠及学生5万人次,确保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将保障留守儿童按时入学作为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留守儿童受教育全程管理,全面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此外,我市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提高到10000元,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98处,实现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所有乡镇全覆盖。保障进城务工随迁人员子女受教育权益,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机制,近年来我市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一直保持在100%。
践行宗旨,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我市持续抓好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建立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量化计分通报制度,全市小学一、二年级全部实行“乐考”,实施学生作业统筹和公示制度,合理调控学生作业时间,严格按照“一科一辅”的要求征订教辅。建立校外培训机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利用好“双减”举报随手拍平台,严查隐形变异开展学科类培训等违规行为,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相关经验9次被教育部《“双减”改革每日快报》刊发。
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我市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在“全覆盖、广参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扩资源、上水平”,统筹利用社会资源,建好课后服务“课程超市”全面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切实解决有延时需求的家长接学生困难问题。
全市开通“帮帮热线”14部,创新“热线+”问题联动干预解决机制,实现帮扶精准;开设“帮帮心语”“帮帮家语”电台,举办线上心理公益讲座,构建“家校社网”全环境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相关经验做法获省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上作典型发言。
此外,全市义务教育学校配备了专职保安1197名、专兼职心理教师837名、法制副校长339名。全市学校保安配备、校园封闭化管理、护学岗设置、一键式紧急报警和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均已达到100%。一系列为民解忧之举,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需,让群众有了更多的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