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酌词句还是有一说一?跟老师沟通的方式难住不少家长……
孩子在学习或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了困难,家长自然想到要与老师及时沟通。但不少家长总是思虑过多,不是怕打扰老师工作,就是担心说话不到位。实际上,抛开这些无谓的担忧才是良好家校沟通的开始。
讲述:想换座位,却不敢跟老师开口
六年级学生小艺在新学年开学后总被同桌影响,这让她很是苦恼。原来小艺这段时间身高猛长,老师就把她的座位调到了教室后排,新的同桌是个爱说好动的女生,经常偷偷带漫画书到学校,有时还悄悄拿出手机,让小艺跟她一起在课间时刷视频。小艺想告诉老师,却鼓不起勇气,只好把同桌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听了孩子的话,小艺妈妈陈女士心里特别着急,但是不知道如何跟老师沟通。
陈女士说,孩子的班主任平时挺严厉的,开学初的时候班里大范围调整了座位,班主任还特意在班级群里说明,这次调整座位是根据身高、视力综合考量的,请家长和同学不要因为个人好恶来申请换座。有老师这句声明在前,现在陈女士真不知道如何开口。而且孩子的班主任是个严肃的人,对学生要求很严格,所以她也担心代孩子出面给同桌“告状”,会让老师反感。现在的陈女士真是左右为难。
建议:敞亮对话胜过刻意“赔小心”
专家介绍,面对孩子“成长的烦恼”,给孩子提供妥善的帮助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愿望。但有时会因为家校之间沟通遇阻,影响了问题的解决。从家长的角度看,老师是孩子在学校的看护者,因而对老师格外尊敬,过犹不及的结果就是,家长跟老师沟通斟酌词句、小心翼翼,如果恰巧遇到一位有些“端着”的老师,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问题解决的进程。
专家说,有的家长在跟老师沟通时有犹豫不决和紧张焦虑的情绪,是因为给了自己“主动降格”的心理暗示。家长和老师关系对等是顺畅沟通的前提。作为老师,应该给家长足够的安全感,让家长畅所欲言;作为家长,要放下心理包袱,静下心听老师的想法,家长和老师双向奔赴的沟通不但诚意十足,更有利于快速解决孩子的成长问题。另外,多样化的联系方式让老师和家长的沟通更便捷了,但“闻名不如见面”,有时电话或微信沟通只能及时解决短平快的问题,面对孩子成长中深层次的困惑和问题,家长和老师见面沟通效果更好。建议家长和老师的首次沟通,见面要优于电话和微信沟通,见面沟通时的表情、肢体动作和语言,可以让家长和老师相互间的了解更加立体化。老师和家长的沟通并不是简单的关照与被关照的关系,而是相互成就,最终惠及孩子。(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