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洪生
(接上期11月25日15版)
到了汉代,海曲故城遗址发现冶铁作坊,海曲汉墓出土铁刀、匕首,五莲县昆山故城遗址出土铁耙、铁锄、铁鏊、灯等,表明日照地区在汉代就有铁器应用于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四是因势利导,逐水而居。人类生存离不开水源。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类只能趋利避害,逐水草而居,这就使日照古代遗址大多位于水源丰富、利于农耕的山前冲积平原、河湖台地与支流交汇处滩地,以便利用水源,而河流带来的沉积物形成肥沃土壤,又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以莒县陵阳河为中心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表明,莒地原始农业发展除得益于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还在于先民利用沂、沭、潍三条大河及众多支流,构成纵横交错的古代水系,不仅保护城邑,也有利于灌溉,充分展示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利智慧。丹土遗址亦发现有排水和防范洪水作用的壕沟,以及出水口、蓄水池等遗存;两城遗址边缘和中心区域几条环绕壕沟,直接与河流相通,可能用于控制水流灌溉农田;尧王城遗址周围则有密布的河网,其中内城西城墙建在河道东侧,将河道作为天然护城河,并将环壕与河道连通,河水引入环壕,而东部和南部河道作为第二圈城墙护城河,则将河水巧妙引入北侧环壕,形成核心区城址四面环水的格局。山东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通过详细勘探,确定日照苏家村遗址为一处典型的龙山文化环壕聚落,环壕内的面积为8.9万平方米。莒县段家河龙山文化遗址东距古河道仅100米,文化层厚约两米,遗存极为丰富。进入西周、春秋之后,日照先民更多地开掘水利与引泉灌溉工程,如莒国故城除护城河外,周围还有“四湖”(西湖、土山湖、葛河湖、陵阳湖)、“四泉”(裴泉、庞泉、龙泉、石井泉)、“四泊”(涝泊、九里泊、满堂泊、灰子泊),五莲山亦有“五泉”(漱玉泉、般若泉、洗钵泉、锡扣泉、放生泉)等,有的至今润泽沃野。
发达的农业必然带来人口增长。日照地区在龙山时代达到第一个人口高峰,据推算仅在两城及周围地区873公顷土地上,就居住着6.3万多人口。这像专家说的:“关键是生产方式带来人口增长,使得社会组织的动员能力空前提高,因此就能够大兴土木修筑城墙、壕沟,文明由此演进。”从考古发掘看,多处遗址都是挖土堆做土埂,越挖越深、越挖越宽,进而从环壕聚落向“城”演变。早在1936年,就发现两城镇遗址用土夯成的城墙遗址,进而发现城址、房址,证明是一个相当大的“原始城市”,也是两城镇龙山古国“都城”,遗址面积将近100万平方米。据中美联合考古队调查,尧王城遗址所处的聚落群分为大中小三级,在数量上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状结构,并作为区域中心的大型聚落直接管理周边中、小聚落和通过二级中心聚落管控外围地区聚落,形成“都、邑、聚”三级结构的早期国家形态。丹土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早期、中期三个城圈,且城与城之间叠压。东海峪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三叠层”,首次为大汶口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传承关系提供了地层依据。(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