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勇
小的时候,在农村老家,每到年底,在县城工作的父亲回家会捎回一张日历表,贴在堂屋的西墙上,那时的台历或是日历牌在农村是奢侈品,见都没见过。每年日历表上的一年365天,哪天是星期几、二十四节气是在哪一天等内容,一目了然。
上世纪整个七十年代,农村人的生活依然艰难,平日少见荤腥,过年就成了小孩子最盼望的日子。我每天都要看日历表好几遍,数着指头计算至春节的日子。
年关觉得尚远,就先盼冬至吧。冬至,在我们老家叫“冬闲”,这天就叫“过冬闲”,因为这一天要祭祖和吃饺子。饺子馅一般都是青萝卜做的,放一丁点儿猪肉。这时,我总会自告奋勇甘做伙头军,急急地拉着风箱,期盼着水尽快沸腾。“下饺子喽!”母亲一边说着一边端着盖顶,转着圈把一个个像顽皮的小白兔似的饺子刷拉拉倒进锅里。此时正是我大显身手的时候,因为要用大火,所以我双手用力,呼哧呼哧,风箱在我手中,恰似木匠师傅拉着大锯,就如千军万马奔腾如飞,更像著名琴师燕守平演奏的《夜深沉》中最快的那一段节奏,火苗呼呼地在锅底跳跃闪着金光。饭熟盛碗上桌,顾不上热烫就大快朵颐。几天过后,还感觉满口留香,回味悠长。
吃饺子,意味着团团圆圆,每一个饺子都承载着父母深深的爱意。
前些日子听收音机,是著名播音员姚科主持的《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播报的是迟子建的散文《撕日历的日子》,是写她年终时的随想。小时候的迟子建,每早第一件事不是穿衣服而是赤脚抢着撕日历、盼着红色字体的日子因为是星期日可以赖被窝、因为赖被窝“狡猾”的父亲会恶作剧把狗放进她的睡房趴着炕沿呜呜叫着……她在文中幻想着“如果能把幼时已撕去的日历一一拾回,也许已故的父亲就会复活,他又会放一条狗进我的睡房催我起床。”父爱如山!令人泪奔。
前几天在家收拾书架,无意中发现一张我高中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刘润生手刻的16 开蜡纸油墨的模拟试卷,日期就是1982年12月22日,冬至。四十多年过去,试卷依然散发着墨香,字体遒劲、字迹隽永,就像老师的人品,师德春风沐我心。
这张试卷的第3页中间的一道题,刻印的是司马迁的《圯上敬履》:……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接着是十行古文:驴不胜怒,蹄之;左右欲刃相如;一狼洞其中;沛公军霸上;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皆指目陈胜;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时秦昭王与楚婚。老师让我们标出文中哪一个字是名词用作动词,并作古译汉。
青灯有味,儿时不在。如今,老师已故去,但他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中显现。师恩如山,铭记永远!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在这个寒冷的冬至,忘不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忘不了老师的培育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