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中学
七年级九班 黄若涵
指导老师 孔君
翻开历史厚重的古籍,我看到泱泱中华五千年;看到唐诗宋词筑起了民族的风骨,汉赋元曲书尽了过往的沧桑;看到先人智慧留下了炽热的奇思,浩瀚历史塑造了深厚的文化自信。
红楼·美
早就听说,红楼被誉为“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峰”,直到真正开始读,我才懂得这句话的含义。黛玉葬花,花瓣飘零,而她的身世一如花瓣般坎坷,这是凄美;宝钗扑蝶,蝴蝶尚且可以飞越高墙和河流,可她不能,这是无奈;湘云眠芍,少女与花相互映照,这是天真……
此外,《红楼梦》中,从诗词到戏曲,再到编织,处处可见曹雪芹对于传统文化的感悟,而令我最难忘的则是其中的茶文化,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至钟鸣鼎食之家,下至田间劳作的农民,一碗淡茶,延续了数千年来的浪漫情怀。
一本《红楼梦》,说的是荣华富贵,写的却是青松落色。
水浒·义
足智多谋的吴用、胆大心细的鲁智深、古道热肠的柴进,这里的每个人都性格迥异,组成了独一无二的梁山泊。
如果说“义”字的集结扛起了梁山泊的旗帜,那么“忠”字的呼唤使他们走向覆灭。最后,宋江选择了招安投降,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也从这里完结,可他们在时间长河中留下的痕迹,经久不衰。
一本《水浒传》,说的是英雄本色,写的却是忠义难两全。
聊斋·讽
一直以来,“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导让我们一直对妖和鬼有所忌惮,可在蒲松龄笔下,它们都变成了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物种,甚至在《公孙九娘》中引用朱生的话说:“有情有义鬼亦人,无情无义人亦鬼”;郭沫若先生曾评《聊斋志异》道:“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蒲松龄将对封建社会的讽刺隐藏在鬼神狐妖故事中,在一篇篇看似荒诞的故事中批判社会黑暗、鞭挞达官强权,甚至尖锐地指责了科举制度,同时又赞颂人人所向往的自由和美好爱情,诉说他心中最纯粹的追求。
一本《聊斋志异》,说的是狐仙鬼魅,写的却是世态炎凉。
历史是文化发展的水源,自信是文化繁荣的密码,圣贤典籍,浩如烟海,它们踏歌而来,教我们思考,助我们前行,让我们从中窥见经久不衰的文化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