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港中学
八年级六班 岳霖菲
指导老师 夏荷
额尔古纳河静静地流淌,宛如一位宿老,洞悉着岁月的更迭。它呜咽着投入拉穆湖的怀抱,湖中是盛开的满池白莲。这纯洁的莲花在倾泻的阳光中绽放,是鄂温克族人最温柔的期盼,也是历史的痕迹。鄂温克族人生在这里,长在这里,守在这里,葬在这里。而迟子建也是与他们不期而遇在《额尔古纳河右岸》。
故事的讲述者“我”是一位九十岁的鄂温克族女人,也是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她见证了历史沧桑,见证了鄂温克族的百年兴衰,见证了社会变革,看淡了生死离别,却依然热爱生活中的清风流水、日月星辰。她和族人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与鸟兽为伴,与山风对话,嬉戏于流水桥旁。
然而,战争摧毁了一切。战火纷飞却映衬出鄂温克族人的淳朴。他们在强权面前不愿低头,在同伴受辱时挺身而出,他们想回归以前的生活,可失去的再也回不来了,那宁静的日子早已远去,它们绽放成了拉穆湖中的白莲。这不仅是民族精神的写照,同时也是历史的折射。
战争结束了,可岁月也将皱纹带上了脸庞。一辆辆空车从山外开进来,载满木材运出,额尔古纳河也愈发干涸。山里的飞禽越来越少,茂密的丛林也消失不见,山里的道路越来越多,“路少的时候,会迷路,因为找不到路。路多的时候,也会迷路,因为不知何去何从。”文中看似是写路,实际上包含着一个从小生活在山林里的人,面对着面目全非的自然的迷茫。她热爱自然,她将山中的一草一木都视作亲人,她无法再感受山风对脸颊的抚摸,她热爱的东西被一层层剥去,没有怨恨,只有迷茫。
新社会建立了,她将下山居住的机会投向了母亲留下的火塘,那是对古老信念的坚守。留下的不仅是她,还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女儿毅然决然带领全族搬家,去追求新的生活。搬走的不仅是他们,还有这个民族的生机和活力。这是老一辈和新一辈对生活的不同追求,更是新旧观念的转变。我们无法以今人的眼光去评判他们观念的正误,但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在保留历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追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额尔古纳河呼唤的究竟是什么?是远去的鄂温克文明?是青葱的树木、蔚蓝的天空?还是……说不清,但我似乎已懂。无论结局如何,他们为了爱和希望而活,他们的笑声使这一切都值得,最淳朴的,往往最动人。其实我们都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