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晔
仰望天空,云迷住了我。一年来,我用手机拍摄了一千多张云的图片,一百多个云的视频。从校园出发,我奔向大海,登上山头,跑到外地……赏朝云,阅晚霞,阅读云,记录云。
每一朵云,都是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个性,都有自己的命运。他们来了,就停驻在我心的天空,散漫而悠闲,他们是我走散多年又找回的亲友……
几年前,我想用颜料和宣纸把云收藏起来,张贴在我精神的小屋。于是我购买颜料,拜师学艺,可我缺乏绘画的天分,更没有绘画的耐心和定力。云不可意会,也不可言传,是一种难以描摹的存在,也那么难以入画,我便开始用镜头来留住云。
清晨,在去学校的路上,不经意间会发现云,我会驻足看云。中午下班,看天寻云已成了比吃馒头还重要的事情。黄昏,云是最绚烂的,几乎每一个黄昏都不会让我失望,我会伴随着晚霞静静地走进寂静的黄昏,收拢收拢即将逃离的一天。
夜晚,在云的映衬下,校园参天挺拔的水杉和简洁雅致的建筑构成了一副沉静的画,灯光从窄仄的教室弥漫在校园上空,像云如雾,教室里散发的书香随着光而飘散,这时的校园更立体,更空阔,更辽远,更童话,我会痴迷其中,倾听日子窸窸窣窣的脚步声。
云在青天,人行大地。对忙于生计的苍生而言,难有舞步和香水,难有咖啡和美酒,仰头看云也是奢侈。跨越半百的门槛,白发代替青丝,我慢慢退出了一些圈子,或一些圈子把我踢出了,我也有了点闲暇和心境看云。
今夏酷暑难耐,我开始学会在沉静中进入一种自己都着迷的境界,哪管太阳炙烤,时时高举手机,两脚飞离大地,追逐着云,有时引得很多学生把眼睛从书本挪开,放慢脚步仰头寻找,有的学生会好奇地看我手机里拍的云图,会惊叹校园原来这么美好,天空这么美好,我们会相视而笑。有时我忘记了三餐,拍摄云;有时骑着车子,看见令我心动的云景,我会扔下车子,跟着云而游走。
云,疏忽间都在变幻,机不可失,必须抓住机会去拍摄。在冬天,我会忘记外面的寒冷,不穿外套,急匆匆跑到操场,跨上楼顶,寻寻觅觅,留住千姿百态的云。
手机对着天空,总有收获,白云苍狗,朝霞乌云,坦荡荡你方唱罢我登场,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云就不一样的模样,不一样的表情;手机对着云,有时会有意外所得,一只鸟或一只蝴蝶或一个蚊虫飞,或落叶或飞起的塑料袋……今春一个黄昏,我拍下一段三五秒的视频:一群大雁引吭高歌,倏忽间划过校园的天空,飞向西北,消失在云层里。我把视频发到视频号上,引来上万人的观看。
每个周末,热闹的校园相对安静,我常独坐在池塘边,看云倒映在碧波里,看云与锦鲤共舞,看云与倒映在水里的教学楼亲密。风吹过,云揉碎在水中,光怪陆离,我莫名感到自己的慌张与破碎,肤浅与懒散。
冬日清晨,阳光淡雅,水汽升腾,书声琅琅,锦鲤慢腾腾地游,云轻缓缓地飘。我喜欢从书橱里随便拿一本书,带上乱翻;带上个馒头,把馒头搓成碎屑,洒在水中,鱼儿不像在夏天时那样争抢,只是慢条斯理地聚集过来,随意地啄食、吞吐,这时我也会拧下一块馒头,塞进自己的嘴里,我也成了鱼儿中的一员,享受着麦香,享受着美味,享受着轻松。此刻,吃东西这一俗事变得优雅无比。此刻,我会放下手机,忘记拍照,我也成了天空飘逸的云,以新的视角俯视自己,笑纳自己。我也会感叹,浅薄如我,忙乱如我,卑微如我,竟能享受这份“对一本书、一众鱼、一池云”的清净;我也会闪过念头,原来云是心静的良药,原来心静这么美妙!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云也亘古在飘,年年相似,岁岁不同,最美的云收藏在我们民族的古诗词里,我得语文教师职业之便利,读了不少写云的诗词,明白云的情绪变化: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定,陈与义“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的超脱……
作为曾经教过几年高中地理的我,从大自然的角度明白,云是水汽,是小冰晶,和雾、露、霜是兄弟,是雨、雪、冰雹的母亲,是链接大地、天空和太阳的脐带……“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永不干涸”,点点水汽从大地升腾,凝结汇聚在天空便成了飘逸舒展的云,气势磅礴的云,荡涤天空的云,遍洒甘霖的云。
“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康德的语言,是我看云的注脚。今夜,面对我拍摄的一幅又一幅云的图片,是“欲辨已忘言”,是辽远和喜悦,是惊奇和敬畏。2025年的天幕即将拉开,天空定会有云,我依然会高高抬起头,睁大眼睛,仰望,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