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楷迪
如果身处窒息的黑暗,你是否还能怀揣对美的追求?我们的选择也许仍等待实践的考验,但阿廖沙的已然明了:他饱尝了丑陋与污秽,在人与人间炽热的仇恨之雾中看见光明,在俄罗斯人民“最大的痛苦”里找到了他们的善良与智慧。
阿廖沙所处,既非天堂也非地狱,而是如书名所言“在人间”。这是苦难与幸福的杂合,是愚昧与智慧的交织;在这里是无数听天由命的人,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人,不幸沦落的人,但他们也会对生活抱有美好的期盼,在与人的交际里透露出一丝善意,对生活有最深刻的洞察。
阿廖沙在母亲逝世后走入了人间。以十岁之龄被送入一家鞋店和绘图师家做学徒,结束自己本不该结束的“童年”,此后,他又先后在一艘伏尔加河的轮船上当洗碗工、再次被送回绘图师家、再次逃走当洗碗工、到圣像作坊当学徒、到工地做工长,从一个弱小的儿童成长为一个有理想的青年。
在曲折艰难的谋生道路中,阿廖沙目睹了形形色色的苦难,既有绘图师家人们对书籍的无知诋毁,街坊商户们无聊可怕的取乐,亦有作坊的工友们对生活无可奈何、只能将自己麻醉于无谓的日常。不同于《童年》里会穿插的童趣与善良,《在人间》的基调是灰暗、忧虑的。
但是不要忘记,为什么高尔基要记述这“最大的痛苦”?因为他要以此提醒黑暗,找寻光明。“为什么我要讲这种极其讨厌的故事?为的使你们,先生们,知道这种东西还没有过去,还是存在着的东西!……但我却知道真正可怕的东西,日常生活中的残酷,用这些故事使你们感到不快,是我的不能否认的权利,这是为了使你们想起:你们在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以及生活在如何的情况之中。”是的,他注视着黑暗,是为了可以更好地找到光亮。他看见了无数愚昧无知,也发现了诸如剪裁师的妻子、玛尔戈王后等人卓尔不群的气质、见证了像工友奥西普那样聪慧、思想深刻、又带着狡诈的复杂的人,他是在这样的杂烩里认识到自己的民族中既有着一种“俄罗斯式的愚昧”,也保存着美好人类情感与健全理性的张扬。这使得那海燕永远阳光灿烂、永远矫健高傲,飞向永恒的明天和希望。
“我真想对整个大地、对自己猛踹一脚,使大地万物,也包括自己,像欢快的旋风一样旋转起来,像恋人们兴高采烈的翩翩舞蹈一样旋转起来,沉浸在为开辟另一种生活——美好的、生机勃勃的、诚实无欺的生活——而开始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