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学校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内容——
全媒体记者 王艺臻
“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教科研工作机制,学校将在提升师生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思政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师学科专业成长等方面不断发力……”3月13日,日照市金海岸小学教育集团教育科技人才“2+1”中心成立,该校党总支书记、校长赵庆英介绍,中心包含科创中心、思政一体化研究中心、学科教研员团队,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科学高效的教科研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技,代表未来。近年来,日照各中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着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通过建设校园科技馆,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建强科教学科队伍,探索科技赋能教育的边界,为“未来科学家们”提供更好的成长平台。
科教融合建设科学教育“新场域”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不能‘单兵作战’,协同盘活分散的优质资源,构建明晰易用的资源网络,是破解科学教育难题与困境的突破口。”日照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总督学潘明福介绍。
在全域推进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基础上,日照成立由市政府牵头,教育、科协、财政等多部门组成的科学教育工作专班,市教育局与市科技馆、高校、科研机构、创新企业及学生家庭深化联动,聚力打造协同育人“新场景”。
“今天,科技馆的讲解员热情地为我们演示、指导、介绍,从宇宙的奥秘到生命的奇迹,太有趣了!”每周一期的“科技馆里的科学课”,是不少小学生最期待的课程。据了解,“科技馆里的科学课”被列为2024年日照市为民办实事项目,这是日照市创建为全国“馆校合作科学教育试点市”以来,持续强化科教协作与融合,推进科学教育协同育人的又一实招。
作为全市共建“馆校合作基地校”之一,日照市新营小学定期把科学教育实践课堂搬进市科技馆。学生带着课程学习的问题来到科技馆,开展“科学探索与发现”之旅,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这样双向奔赴、共建共促的‘馆校合作基地校’,在全市共有70处,另外还有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219个。”日照市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二级调研员解植国介绍。
让学生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实践
一个由乐高拼接而成的“地下车库防汛和雨水回收再利用系统”模型,在日照市金海岸小学的科学实验室内很是显眼,该校五年级学生隗继鸿正在教师指导下,对其进行升级。该模型刚获得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这个成绩都是‘家庭实验室’的功劳。”该校科学教师王鹏说。
王鹏所说的“家庭实验室”是学生利用家长熟悉的领域,在家庭就地取材开展的科学实验,以此推动学生培养科学兴趣的创新项目。目前,这样的“家庭实验室”在日照市有近300个。
“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索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呵护,做好这道科学教育‘必答题’,家庭教育不能缺位。”日照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潘正业表示,日照积极拓展“家校社”科学教育大空间,构建“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模式,引导学生从教科书走向生活实践。
多年来,日照市致力于打破区域科学教育数字壁垒,努力破解资源配置不均衡难题,将科学体验资源包、科技大篷车、科学科普课程等资源优先面向县域和乡镇学校分配,打造科普“云课堂”和“科技窗”,点亮一届又一届山里娃的“科学梦”。
搭建一座纵横连接的科技“桥梁”
拓宽育人场景的同时,融入新理念、新技术、新领域的全学科课程资源也在逐步丰富,为学生搭建起一座纵横连接、相融相促的科技“桥梁”。
“科学家精神,根植于我国科技事业的伟大实践中,是滋养孩子成长的宝贵资源。”日照市科技馆馆长李志毅表示。日照立足市科技馆和丁肇中科学家精神资源优势,聘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为日照一中名誉校长,将科学家精神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播下科学家精神“种子”后,如何滋养其破土成长?日照推动学校以课程改革为载体,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内容,开展跨学科科学教育课程,给学生一把“科创钥匙”:岚山区推动各学校开展项目式学习,以问题解决驱动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习惯;莒县组织成立各类创客实验室等,将课程开发与社团活动相融合;山海天旅游度假区立足于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开发科技创新校本课程,并科学安排进阶课程。
目前,日照全市中小学均已开发了不低于10门的科学教育类校本课程,形成了分学段、分专题、分领域的科学课程资源库。其中,市教育局组织编写的海洋科普教育读本《蓝色的家园——海洋教育篇》,已在全市三至八年级全面开课。这一系列校内提质增效行动,串联起基础型、发展型、拓展型、创新型相融合的科学教育课程资源,逐步构建起知识、能力、品质、素养“四位一体”的阶梯式科学教育体系,为科学教育的生根发芽创造了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