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劲松
个头不高,挺瘦,长相英俊,一脸啥也不怵的样子。篮球场、乒乓球台前、出黑板报的凳子上经常看到身影,活跃好动得让人感觉走路都带风,十分年轻,如果站到高中学生中间看不出来他竟然是个老师……
他没教过我,但于我的印象如此之深。那是1984年左右,我在莒县二中(原城阳中学)读初中,隐约听说他是个外地人,毕业分配来的。
在写这个“我的老师们”系列时,我动了念头,要找到当年这个来到莒县二中教学的“外地人”,后来调回老家的他。
我想知道他是谁,后来到了哪里,现在什么样。
几经辗转,打听到了:他叫王修波,老家是东港区石臼街道林家滩村,从莒县二中调回日照(原日照县)后,一直在东港区教育系统工作,很快就能拿到退休证了。
原来,我们的空间距离如此之近,当年那个莒县二中学生眼中的“外地人”,与我这些年来同居一城,也许路上曾有擦肩而过。王修波老师住在日照书城的高层住宅楼里。
可是,初相识的时间又是那么遥远。趁着周日(2023年12月17日),上午九点半,我准时踏入直奔23楼的电梯。眼前的王老师,依稀有着当年那个年轻小伙的模样,岁月的痕迹十分明显。
已知天命的学生与即将耳顺的老师,见面了。原本打算即便乘高铁或飞机,也要见到的这个老师,原来只有4.1公里的路程。
在阳光与室内暖气叠加的客厅里,我们的话题一下拉到那个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
我终于详细了解到了那个令我好奇的王修波老师。出生于1965年,16岁考入临沂师专,18岁(1983年)分配到莒县二中(原城阳中学)担任语文教师,一上手教的是初中81级二班和三班的语文。我是初中82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是马成修。
王修波老师从未教过我,但我有一定要找到他的“执念”,或许与他当时在老师中最年轻有关,或许也与他的活跃好动有关。今天,我不经意在他家的沙发背上,发现了一本翻扣着的书——《太极拳教程》。
什么年纪干什么事,确实如此。
从18岁初参加工作当老师的“好动(篮球、乒乓球)”,到如今58岁临近退休时的“乐静(太极拳)”,在这一动一静之间,一个人的社会职责、生活以及对于生命的体验与感悟,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运行转化着。
那个神采飞扬、走路带风的老师,一直在我脑海里是如此清晰。
此时,王修波老师笑言:那个时候啊,刚毕业分配到了城阳中学,人生地不熟,光棍一条,业余时间除了打打篮球和乒乓球,还能干啥?主要是本人也喜欢体育运动。
这是其中的一个小段子。话说 1983年,几个刚到城阳中学报到的青年老师,都是十八九岁,估计彼时脸上的“学生装”尚未褪去,王修波老师是其中之一,饭后在篮球场打球。晚自习上课铃刚刚打过,校长刘平东从家里吃完饭出来散步,看到晚自习了竟然还有学生在打篮球,走上前用手一指:哪个班的?什么时候了,怎么还在打球!经过了解,原来这是新分来的老师。刘校长把手一挥:继续玩。
这个段子不由得让我想起另一个故事。有一个晚上,月光很好,学生宿舍里已经熄灯了,我一个人在学校操场的篮球架下苦练“三步上篮”,练得正起劲,一个声音传来:过来,拿着球过来!哎呀,是刘平东校长威严地站在月光下,篮球被没收了。至于篮球是谁的,后来怎么要回来的也忘了,但肯定是要回来了,否则作为一个大件的篮球我也交代不了,那时候老师没收学生的东西一般是为了当场惩戒,随后会“返还”。
说起打篮球,我笑着对王老师说:您这个头,打篮球没有啥优势啊。
王老师正言到:别看我个子矮,照样打篮球,我一般不到篮球架下窜,主要在外围,三分球投得很准。不过那时候都是打着玩,不是正规比赛,还不知道这是三分球,都是按照二分计算。
乒乓球与个头没关系,王老师经过勤学苦练,进步很快,在二中崭露头角。调到日照四中后,王老师连续三届拿到了学校乒乓球冠军,估计与当年在莒县二中打下的底子有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