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一山书声暗鸟鸣
  

姜佃友
(上接7月1日14版)
  把酒问青天,这是北宋那轮月亮吗?这是苏轼与弟弟苏辙共婵娟的那轮月亮吗?苏轼汪洋般的才情,是因为如水明月的浇灌吗?苏轼豁达的心胸,是因为皎洁月光的净化吗?人生处处是机缘。从团练副使到密州知州,一片小小的月光,撕开了重重的乌云,使迷惘的苏轼看到了希望。“老夫聊发少年狂……西北望,射天狼。”苏轼的才情与壮志,在马耳山,在密州,恣意汪洋。
  浓雾隐去,读书声依然飘荡。院子里香樟树上的几只鸟静静地立着,歪着头,似乎被读书声陶醉了。天空上的白云也停住了脚步,微闭双目,好像在凝神静听。门外火炉上红薯和芋头的香味也被感染了,它们悄悄钻进门缝,在与会者的鼻端绕来绕去,与琅琅书声一起,完成了对朗读者心灵的洗礼。
  清风也赶来凑热闹。这山野的风与城市的风大不一样。它带着泉水的清凉,带着草木的清新,带着野花的芬芳,带着野果的醇香,带着鸟儿贴心的问候,拂开洁白如雪的纸张,拂去阅读者内心的燥热,安宁的天空一片晴朗。
  夜幕降临,月光如约前来。抑扬顿挫的读书声,就像一路叮咚作响的山泉,拉扯着月亮的脚步,就像一把透明的鼓槌,敲打着月亮的耳鼓。它仔细辨别着这来自人间的梵音,想起了那个叫苏轼的北宋诗人,想起了诗人在它的注视下“把酒问青天”的一片深情。它清澈的目光在阅读者身上逡巡,在一个个文字身上逡巡,它与阅读者一起,走进了文字的内心,走进一片澄澈的风光。它与文字一起,完成了对阅读者思想的超度。
  雨中读书别有一番趣味吧。读书,少了雨声的陪伴,似乎少了一丝情趣;听雨,少了书声的伴随,似乎少了一份高雅。雨中读书乃人与自然的完美契合。你看,雨丝不紧不慢的脚步,恬淡安详的神态,很有些得道的味道。它手拿一把清亮的刷子,不仅把山川树木刷得干干净净,浇灌着我们干涸的心田,还把干涩的文字润泽得饱满而清透。透过雨的珠帘,依稀可见竹杖芒鞋的苏东坡悠然而过。雨与文字一起,完成了对阅读者心灵的浆洗。
  雪花纷落之时读书更有仪式感吧。窗外,纷纷扬扬的雪花中,隐约可见披蓑戴笠的柳宗元,于白茫茫的松月湖上独钓。那是一场精神的守候,灵魂的洗礼。“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窗外寒风呼啸、雪花飘飘,窗内薯香混合着肉香与酒香,读一段文字,来一番点评,整一盅被姜片和红糖煮沸的老酒,这是一幅多么让人陶醉让人神往的场景呀!
  读书就是一场面对面的对话:与文字对话,与书本对话,与心中的那个自己对话,与马耳山对话,与禽鸟对话,与树木对话,与泉水对话,与呢喃的秋虫对话,与我们敬仰的贤达对话,与逝去的童年对话,与斑驳的时光对话……读书就是一场虔诚的法事,在笃定宁静的木鱼声中,在清净虚空的青烟之中,剔除尘世的砂砾,涤去物欲的污渍,重现儿时的纯净。眼放山河远,心平岁月兴。在纯净力量的护佑下,尽心尽力地缔造一个风清月明的温馨家园。
  苏东坡言:“以言行化物,故曰文明。”文明的言行何来?唯读书与自省。正如孔子所言:“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争先恐后固然表现出人类勇于进取的积极状态,但走得太快,未必是一件好事。很多时候,我们要慢下来,让心静下来,静静地回想路上发生的事情,那些被我们忽视或者不屑一顾的东西,或许能帮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脚步走得更远。读书就是让心慢下来的最佳选择。
  万物皆有灵。我相信马耳山的一草一木,都听懂了我们的执念,一石一水,都洞悉了我们的夙愿。如此,我们与马耳山融为一体,成为山中的一棵草,或者一棵树,抑或一只鸟,一片树叶,与山石同呼吸,与清风共舞蹈,与白云相唱和,共读苏轼之诗书,共赏明月之皎洁,寻求灵魂的解脱,获得精神的重生。
  虽然不止一次来过马耳山,但每次来的感受都有所不同。走的时候有些恋恋不舍,有些意犹未尽,总觉得还有些未知的风情未能洞察。认识一座山,和认识一个朋友差不多,要慢慢来,察其言,观其行,通过一件件事,一点一点地去认知。每座山都有自己的相貌、脾性、气质、气味,只有用心去体悟,方能真正走进一座山的内心,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
  马耳山的读书声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是王勇与马耳山的约定,也是与一帮志趣相投的文友们的约定,更是与前辈苏轼的约定,与自己灵魂的约定。就像蓝天、白云、阳光和月光,就像永隆寺的晨钟与暮鼓,就像香炉里那缕缕升起的青烟,飘向辽阔而诗意的远方。(全文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刊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一山书声暗鸟鸣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