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纷飞战火中的卫生员到日照“外科一把刀”,如今96岁的他,依然像一棵常青树,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王广平——
全媒体记者 田文佼 通讯员 宋晓磊
个人简历:
王广平,中共党员,1929年出生。1945年1月入伍,被分配到山东省滨海军区第六卫生所。1946年调到滨北军分区,先后担任护士、护士长。1947年入党。1950年在胶东康复医院担任助理军医。1956年,转业到日照县人民医院,任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在日照县人民医院,带领医护人员白手起家,逐步建立起医院基本的手术体系。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食管癌根治、胃大部切除等复杂手术,填补了日照地区多项医疗空白。1952年荣立四等功,1987年获国防部“征兵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
盛夏的日照,海风裹挟着热浪掠过滚滚绿浪般的沃野。村头老树下,几位乘凉的老人扇着蒲扇、唠着家常。斑驳树影里仿佛还晃动着那个赤脚放牛的瘦小身影——
这个身影便是王广平。
九十六载光阴流转,从纷飞战火中的卫生员到日照“外科一把刀”,王广平的人生就像鲁东南丘陵上的马尾松,在贫瘠岩缝中扎根,历经风雨却愈发苍劲。
战火淬炼的青春:16岁少年的医者初征
1945年冬天的日照,寒风卷着硝烟掠过贫瘠的田野。
在三庄镇赶集的人群中,一个穿着补丁棉袄的少年攥紧拳头,盯着八路军征兵处的木板标语“誓死不当亡国奴”。秤杆般的个子还不及步枪高,王广平却执拗地站在了滨海军区“老六团”的队列里。发下的灰色军装像口袋般晃荡,他不得不把裤腿挽起三折,露出冻得通红的脚踝。
入伍后,王广平被分配到滨海军区第六卫生所,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在滨海军区第六卫生所,这个识字不多的农家少年迎来了人生最严酷的成长。没有教材,树枝就是笔,焦土就是纸;缺少敷料,旧被单撕成的布条要在沸水里反复煮沸消毒后再用。
日本扫荡部队的枪声时常逼近训练场。王广平经常是刚学会一项救护技能,就立即投入前线伤员的救治工作。作为看护员,他一人要照顾20多名伤员,每天除了短暂的吃饭睡觉时间,几乎都在忙着给伤员喂水喂药、清洗伤口。最困难的时候,连基本的纱布和消毒药品都供应不上,只能用盐水反复冲洗伤口。
1946年7月,随着部队整编,王广平被调到滨北军分区,先后担任护士、护士长。1947年5月,硝烟尚未散尽的战场上,18岁的王广平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党旗在他面前展开,入党宣誓词与伤员的呻吟声交织在一起——这成为他毕生最珍贵的记忆。
1949年,组织上选派他到滨海军分区卫生处卫生培训机构进修,原定一年的培训因战事需要提前结束,王广平被分配到胶东康复医院担任助理军医。
白手起家的“外科一把刀”:煤油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在胶东康复医院工作期间,王广平结识了爱人李玉君。同样是战地医护工作者的经历,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让两颗心慢慢靠近。他们在战火中相识相知,于1950年结为革命伴侣。
1957年,王广平夫妻响应国家号召,双双转业到日照县人民医院。王广平任外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兼职日照县公安局法医。
1957年的日照县人民医院,蝉鸣声从外科简陋的平房间穿过。王广平望着空荡荡的手术室:砖砌的消毒池、竹编的器械架、门板搭成的手术台。他亲手在屋顶悬挂多盏煤油灯,“无影灯原理很简单。”他对年轻医生说,“就像我们打仗时的火力交叉网。”“没消毒锅,咱就用这个!”他带着护士把手术刀、镊子放进蒸笼,柴火灶的火星溅在白大褂上,像落了一身星星。
在他的带领和努力下,日照县人民医院逐步建立起基本的手术体系。
长达46年的救死扶伤生涯,王广平始终以军人的钢铁意志扎根救死扶伤一线。那个医疗资源匮乏的年代,病房便是他移动的“家”。白大褂上的碘伏味混着消毒水味,成了最熟悉的“家味”。连台手术从晨光熹微做到月上中天是家常便饭,手术刀在他手中精准如标尺,而脱下手术服时,衣襟上的血渍早已凝成暗红的勋章。多少次饥肠辘辘地啃几口冷馒头便冲上手术台,又或是深夜拖着疲惫身躯囫囵吞下热饭,常年饮食无律让胃病早早缠上了他——如今药盒里的胃药,堆叠起四十多年的坚守与担当。
一次工作中意外造成的小腿骨折,未能让这位“铁汉子”停下脚步。石膏固定的左腿沉重如铅,院领导下了强制休息令,可病房里那一双双期盼的眼睛,像无声的命令催促着他。于是,他拄着拐杖,一步一挪地走进手术室,站在手术台旁,声音因疼痛微微发颤,却依旧精准地指导每一个操作细节,目光如炬,仿佛那道石膏绷带困得住他的腿,却锁不住那颗向着患者的心。
岁月在他手上刻下层层老茧,也雕琢出上世纪80年代日照县“外科一把刀”的金字招牌。在社会各界中的崇高威望,不是挂在嘴边的赞誉,而是无数重获新生的患者心中,那座用46年光阴砌成的无形丰碑。
永不褪色的信仰:96岁的初心守望
时光的指针指向20世纪80年代,已过知命之年的王广平,眼里的光依然亮得像手术台上的无影灯。别人在盘算着含饴弄孙的安逸,他却带着团队挤上北上济南的绿皮火车,把进修课堂当作新的“战场”。
学成归来,他带领团队在日照的土地上开创了一片新天地——食管癌根治、胃大部切除等复杂手术的成功开展,填补了日照地区多项医疗空白。
更可贵的是,他把自己的“手术刀”变成了“接力棒”,手把手带教的年轻医生,如今都已长成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外科专家,仿佛他播下的医学种子,早已长成郁郁葱葱的森林。
1991年离休后,王广平仍心系医疗事业,经常为社区居民义诊,继续燃烧着自己炽热的初心。
从枪林弹雨的革命年代,到夯基垒台的建设时期,再到潮涌东方的改革开放新时代,王广平像一棵常青树,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他获得过多项荣誉:1952年荣立四等功,1987年获国防部“征兵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但最让他自豪的,还是那枚“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他常说:“这些荣誉不属于我个人,是属于所有为革命奉献过的同志们。”
如今96岁高龄的王广平,虽然耳朵因抗战时期被炮弹震伤,现已经听不到声音,记忆力也下降了,但是每当提起当年的战斗岁月,眼里依然闪耀着坚定的光。
暮色中的黄海泛起粼粼波光,涛声应和着城市遥远的喧嚣。王广平总爱坐在阳台上远眺,目光掠过新建的医院大楼、繁华的商业街,最终落在老家方向的群山轮廓上。他救治过的战士墓碑上长出野花,而当年煤油灯照亮的初心,依然在这座城市无数个手术室里传递。
就像家乡小山坡上那棵千年古树,新芽永远生长在老枝之上,在岁月里写下生生不息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