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会
以前,我们睡觉用的席子大都是用芦苇或高粱秸编成的,把秸秆破成几瓣,刮掉内瓤儿,只留下一层薄薄的硬皮儿,然后再用石碌碌轧扁,做成了又细又柔软的席蔑儿,编出的席子洁白如云,质地柔软。但是,如果只有一张席子还是远远不够的,席子底下还要垫上一层草苫,睡起觉来才能舒服。
在我们农村,很多生活用品都是就地取材、用秸秆荆条之类的编成的,草苫一般用麦秸或者蒲草编织的。蒲草生长在潮湿的坑塘或者河沟里,平原里没有,我们的草苫就只能用麦秸来编织,一来原料随处可找,“点草成金”,变废为宝,二来做出的草苫绿色环保,防潮保温,深受人们的喜欢。
做草苫是一种传统的手艺,对技术性要求不高,在农村生活的人,一般都会做,但是如果要想做得好,还真的是需要下一番的功夫,心要细,下手要有力度,做出的草苫才能厚薄均匀,结实耐用。
做草苫的时候,我们先要到田头地脚里找一些苘麻,它们生长在田间地头,沟里坡里,十分的常见,我们当地人把它叫做“青”。苘麻的叶子是心脏形的,颜色碧绿,长着一层细腻柔软的绒毛,非常的柔软,它开着黄色的小花,结出的果实圆圆的,像一个个开口朝上的绿色金钟,里面有许多槐树籽一样的果实,吃起来嫩嫩的,甜甜的,还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苘麻的皮富含纤维,特别的有韧性,我们把它剥下来晒干,用木棒捶过,用手揉搓过,再搓成细细的绳子,我们也称它们叫“经子”。我们还要把经子截成两米半长左右,两头各系一块砖头儿,把绳子分半儿卷在上面,就做成了线垂。
麦收时候,我们还要挑选一些秸秆粗壮的小麦,连根拔下来,切掉麦根,打掉上面的粮食,然后再捆成小捆儿,一小把一小把地摆在太阳底下晾晒。粗壮的麦秸中空外实,像树条一样的坚挺,保温性能好,可塑性也强,是编制草帽、草苫和玩具的好材料。
我们选两棵长得很近的树,或者栽两根木棒,在它们中间拦腰高的地方捆上一根横木,就做成了一个简单的架子。我们把线垂子均匀地搭在木棒两边,拿一把麦秸放在木棒上,麦根朝外,再把两边的线垂子用力地捆住,放到另一边。在架子的另一边,我们也放上麦秸,让它们头顶着头交错地插在一起,中间再加上一把捆在一起,这样反复地操作,小半天的功夫就可以编制出一张草苫。为了美观,我们还要把草苫的边缘裁齐,有的还要编出花边儿,使草苫既美观,又结实。
现在,我们都已用席梦思的床垫了,厚厚的,软软的,躺上去非常的舒服。但是在以前,有一张好的草苫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时候的夏天没有空调和电扇,晚上一般都到户外空地上去纳凉和露宿,那些被晒了一天的地面,像烧过的鏊子一样的滚烫,草苫隔热,我们躺在上面就非常的舒服,就像一条条裸体的鱼,畅游在清凉如水的夜风里,数着天上的星星,那是一种无法言表的快乐;每年的冬天,我们躺在土坯或者木板的床上,被窝里会像冰窖里一样的寒冷,垫上草苫既可以隔寒保暖,又可以减轻床板的硬度,那个舒服劲儿也不亚于铺了一层厚厚的棉褥。
麦草是大自然给我们宝贵的恩赐,草苫里散发着浓浓的香味儿,现在想起来,还觉得和太阳的味道儿一样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