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陈雨桐
在日照城市书房樱花园馆,几乎每天的开馆时分,总能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端正地坐着,一手稳稳扶着书页,另一只手在笔记上不停地书写,全神贯注地沉浸在书的世界里。
这位老人名叫葛连金,今年76岁,是供销系统的退休职工。城市书房樱花园馆开馆后,热爱读书的葛连金便在这里深深扎根。除了周一闭馆日和周末,他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地准时来书房读书,是樱花园馆最忠实的“常驻读者”。
谈及往昔读书经历,葛连金感慨万千:“我们那个年代,哪有这么丰富的书籍资源!一本《新华字典》就是我的宝贝,反复翻阅,还舍不得看得太快,因为看完就没书可看了。”自幼对书籍充满热爱的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读书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这份遗憾,让他在有机会接触书籍后,愈发珍惜每一刻阅读时光。
“以前工作时忙忙碌碌,现在退休了,终于能静下心品味经典,每次阅读都像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此前,葛连金还常去旧书市场“寻宝”,不断充实自己的书架。而如今,城市书房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他的阅读方式,“自从有了城市书房,我再也不用四处淘旧书了,每天在这里就能尽情阅读,太方便了!”
在阅读喜好上,葛连金尤其钟情历史类书籍。无论是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还是外国历史的波澜壮 阔,都让他着迷。他还喜欢将同一时期的中外历史对照着研读,边看边思考,边看边记录。葛连金的背包里,常年携带着读书笔记,300多页的B5笔记本,他已经写满了10多本,累计字数近百万。
当被问及为何记录得如此认真细致,葛连金眼神坚定地说:“现在我身体还算硬朗,每天能步行到城市书房看书。我想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书时的心得感悟都详细记下来。等将来走不动了,这些笔记就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家也能随时翻阅学习。”
“像葛大爷这样的‘银发读者’还有许多,城市书房成为他们坚持学习、滋养心灵的温暖港湾。”据城市书房樱花园馆负责人郑海英介绍,樱花园馆周边的社区居住着很多老人,他们的子女或因工作忙碌,或因居住在其他城市,无法经常陪伴在身边,“而阅读是一种治愈的方式,不仅能给老年人带来知识,还能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我们始终将人性化服务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据郑海英介绍,书房内打造无障碍通行环境,配置少儿阅览桌椅、老花镜、急救箱、雨伞等贴心设施,给群众提供最便捷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日照加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把城市书房打造作为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文化惠民工程。自去年5月以来,城市书房进一步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开展了读书沙龙、非遗体验、艺术手作、文化创意产品展示等一系列特色活动,让城市书房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
城市书房,作为扎根本土、践行文化传承创新的生动注脚,成为了社区邻里共享知识的港湾。从这里,能挖掘出众多鲜活故事,一窥这座城市丰富且蓬勃的文化生活。如今,城市书房已深度融入市民日常,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的“新空间”,更成为点亮市民文化生活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