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引
近几年我的阅读以小说为主,看多了太多小说的虚伪造作,闲时翻阅赵德发的散文集《擎灯之塔》,立即被文中弥漫的真挚感情所感染,一时竟不能释手。在这部散文集中,赵德发抒发了对海洋文明和土地文明的感悟,回忆了众多在其生命中出现的人和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在当代文学的版图中,赵德发是一位不断探索、笔耕不辍的作家。他的创作领域广泛,从乡土题材到宗教题材,再到如今备受瞩目的海洋题材,每一次转变都给读者带来惊喜。其全新散文集《擎灯之塔》,更是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考和诗意的笔触,为我们构筑起一座联结自然、历史与人文的精神灯塔。
《擎灯之塔》的第一辑“海天之间”,无疑是全书最为璀璨的篇章。在这里,赵德发将目光投向浩瀚无垠的海洋,从神秘莫测的潮汐到如梦如幻的极光,从古老的灯塔传说到人类与海洋的互动,为我们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海洋画卷。在《海天之间》一文中,他这样描写潮汐:“潮汐来了,大海像一头巨兽,在喘息,在咆哮,在展示它无穷的力量。那涌起的波涛,是它跳动的脉搏,一下又一下,仿佛在诉说着千万年的故事。”这段描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潮汐的磅礴气势,更让我们触摸到海洋的生命与灵魂。
在这一辑中,赵德发不仅描绘自然景观,更将笔触深入到海洋的历史与文化。他讲述灯塔的故事,从古代灯塔为航海者指引方向,到现代灯塔在科技发展下的变迁,灯塔成为人类文明与海洋交流的见证者。他还通过对海洋生物、海洋生态的描写,引发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第二辑“一根地瓜秧的视角”,赵德发将镜头拉回到故乡的土地,聚焦于那些平凡而又充满温情的乡土风物与成长历程。地瓜秧,这一在农村极为常见的植物,在他的笔下却成为故乡的象征,承载着他对农耕文明的深深眷恋。“抬头望向西北方向,似乎看到了一座高塔。那是我在朱家林村头看过的‘再生之塔’。它是一座方形碑,由钢筋混凝土筑起,表皮却用乡村废旧材料拼贴而成,如拆下来的老门板、旧砖瓦、山草等,象征着朱家林的涅槃重生。我想,如果在我家乡也建一座‘再生之塔’,除了那些老的物品,一定要放上地瓜秧,让它们攀缘而上,为乡村巨变做证。”
第三辑“分水岭”,赵德发聚焦于城乡变迁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张和乡村的变化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一辑中,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描绘了城乡变迁的现实,揭示了个体在时代浪潮下的坚守与困惑。
他描写城市的扩张:“此后,太阳每年过来探视,汕头都有崭新变化:城区扩展,高楼林立;工厂、学校,星罗棋布;山青水绿,乡村变靓。海湾大桥、礐石大桥、南澳大桥、海湾隧道,让天堑变通途。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让人们的远行成为等闲之事。港口不断扩大,繁忙吞吐,巨轮在‘南澳一号’沉船侧畔来来往往,续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壮美篇章。”同时,他也关注乡村的变化,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与挣扎。他在文中思考: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脉?如何让乡村在变迁中保持自己的特色与魅力?这些思考,不仅反映了时代的问题,也体现了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辑“海立云垂暝望中”,赵德发以文学介入现实,彰显了一位作家的社会责任。这一辑多为创作谈,他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对文学的理解,强调文学要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精神。他说:“我将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时代奉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赵德发的创作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他通过文学作品,记录时代的变迁,反映人民的生活。他的长篇小说《经山海》聚焦乡村振兴,展现了新时代乡村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并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大海风》则从历史深处挖掘素材,展现中国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在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对时代的敏锐洞察和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在《擎灯之塔》中,赵德发的文字兼具诗意与哲思。他善于用平实的语言捕捉生活中的细节,以真实经历为基底,融纪实性与文学性于一体,形成质朴而深邃的叙事风格。无论是描写自然景观,还是讲述历史故事,或是探讨现实问题,他都能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灵。
《擎灯之塔》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散文集。它不仅让我们领略到自然之美、故乡之暖、时代之变,更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赵德发用文字为我们擎起一座精神灯塔,照亮我们在自然、历史与人文海洋中的航行之路,让我们在阅读中找到心灵的栖息之所,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