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角色命运与时代变革相融共生的家国情怀
——观电视连续剧《生万物》有感
图片
  

孟凡金
  土生万物,地载群伦。从《缱绻与决绝》到《生万物》,一幅展现近百年中国农民命运变迁的恢弘长卷向我们徐徐展开。近日,CCTV 一 8和爱奇艺隆重开播36集电视连续剧《生万物》,引发广泛关注,好评如潮。作为故事发生地的一名《缱绻与决绝》原著粉丝和《生万物》的热心观众,我对这部年代大剧情有独钟,倍感亲切,受益匪浅。
  首先,《生万物》是一部书写时代洪流中以民为本的平民史诗,凸显了农民与土地血肉相连的永恒主题。这部根据当代著名作家赵德发获人民文学奖,第五届茅盾文学奖提名的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农村年代大剧,讲述了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发生在鲁东南地区农村土地变革的故事。全剧通过宁、封、费三个家族的命运交织,呈现黄土地上与命运抗争的群像画卷。沂蒙山区天牛庙村首富宁学祥的大女儿宁绣绣对视土地如命而不顾女儿死活的父亲失去了信心,毅然与家庭决绝,嫁给了危难之时冒死独闯匪窝救了自己的有疾青年封大脚,身份也由地主家的小姐一下子跌落成了贫穷的农家媳妇。尽管生活骤变、命运多舛,可宁绣绣不屈服于命运,她学会干农活、料理家务、孝敬公婆、和睦家庭,而且转变了思想,积极上进,带领天牛庙村村民土地改革,消除匪患,奋勇抗日,彰显了小人物大情怀,实现了在抗争苦难、向往美好的自我价值。同时,在风风雨雨二十载的清苦岁月里,宁绣绣在磨难中不断改变着自己对土地的认知和对父亲的理解,最终解开了疙瘩与父亲和解。
  “庄户人的日子就像个大车轮子一般,慢悠悠地转呵,转呵,转到‘年’这个地方变得格外艰涩。过这个坎儿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瞪起了眼咬紧了牙。终于,咯噔一下,那轮子碾过去了,人们都松了一口气,睁着眼睛打量一下:呀,又到了新的一年啦!”《生万物》的时间跨度从1927年到1947年,可以说这是波澜壮阔的二十年。二十年间,中国历经了摧枯拉朽的历史性变革。和全国一样,沂蒙地区的天牛庙村以宁绣绣为代表的父老乡亲在冲破封建统治,在打匪除奸、土地革命、全民抗战等运动中顽强抗争、不屈不挠,英勇奋斗,充分展现了战乱年代沂蒙人民历经磨难的生存图景和气势恢弘的家国情怀。
  什么叫家国情怀?剧中“守好脚下的土,护好身边的人”“保小家,守大国”的朴素理念,深刻诠释了“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土地是支撑家与国之载体”的基本思想。对土地的眷恋,对尊严的向往,对家国的大地情深,这是中国人的“根与魂”。正如赵德发所说:“《生万物》抓住了小说的‘魂’,还让这魂长出了新鲜的血肉。”比如对宁绣绣从普通农村妇女到革命者转变的形象重建,村民自发用“藏粮窖”“假粮车”“这不仅是口粮,是打鬼子的本钱”等。这些朴素的爱国意识无不展现在天牛庙村父老乡亲的言谈举止中,情深意切,坚强如钢。
  土地在、根就在,没有地、人咋活。这是中国人对土地独有的最为朴素的情感。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风情托举着伟大的时代主题,擎画出壮美的人生画卷。本剧原著作者赵德发淳朴善良、德艺双馨,是我们沂蒙山人的自豪,从沂蒙赤子到文学巨匠,他的人生轨迹深刻烙印着齐鲁大地的文化基因,原著写的就是地地道道的沂蒙山区故事。电视剧拍摄地就在沂蒙山区的临沂和日照,而且为了剧中故事需要,结合“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农事规律,横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拍摄剧情内容,聚焦土地、把握农情,将时令性和地域特色与农民群众对土地的爱恋和对丰收的渴望深度融合,费尽心思,真实呈现。正如制片人徐蜜所说“这部剧的人物之间情感浓度饱满,人物、土地与时代的情感张力十足,是观赏性和文学性都能兼顾的作品”。
  评论家陈志强认为原著《缱绻与决绝》“为中国农民立此存照”。我想,这“存照”写着中国农民的精神风貌、岁月刻痕和百年沧桑。正如《生万物》剧中从身穿红色贴身小棉袄到粗布衣服的宁绣绣,粗糙补丁对襟棉祆加随意系腰带的封大脚,毡帽头老棉袄的宁学祥,略显贵族装饰的费左氏等等,剧中人物衣着打扮还原时代真实特征,使群像角色更具感染力。
  土地是他的血、他的肉、他的命。毋庸置疑,封建制度注定了宁学祥的价值观。作为这部年代情感剧的核心人物,宁学祥是沂蒙山区天牛庙村的首富兼族长,是封建地主的典型代表,他在与土地、与子女的复杂纠葛中,将封建时代的地主本性血淋淋地表现了出来。本来,宁绣绣和费文典的联姻是巩固家族地位的重要支点,宁学祥心里很清楚并引以为荣,可关键时刻在对土地与女儿的选择中,他选了前者,葬送了女儿的前程,其保守、固执的思想观念是封建制度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宁学祥为人处世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特殊历史环境下中国农民心理的真实情形。而惜地如命、一辈子受穷的封二老汉临终前还忘不了教儿子封大脚如何敬地、养地、种地,并对没有给儿子留下多少土地而惋惜。还有年轻时就守寡的费左氏,可她冲破束缚,意志坚定,走出困境,积德行善,费左氏在对家的坚守,对小叔子费文典的呵护培养,对人情世事的处理等方面,周密细致,不失体面。“以至于几十年后,天牛庙及十里八村的人们仍在传颂这女人的聪明。”费左氏的命运走向体现了在传统宗族制度与新的革命思潮在碰撞中,农民不断蜕变,获得新生的必由之路。加之,惜地如命,有点小聪明,爱贪小便宜的封二、好婆婆大脚娘、苦命的村姑银子等众多人物的交织出现,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的生死搏弈、爱恨情仇,构建起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沂蒙农村的生态环境。正如新华社评《生万物》所言:“这剧把土地从文化的高楼大厦拉回了咱们的生活,真实展现了农民和土地之间那种血脉相连的感情!”
  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民俗与历史具象化的群像画卷。淳厚的民风民俗诉说着农民生活的万千气象,真实的场景、鲜活的故事、丰富的情感,还原了那波澜起伏的年代。老房子、土炕头、老磨盘、犁耙、锄头、柳条筐,样样地道。从辽阔的黄土到方方正正的宅院,从剪纸、织蓑衣到黑色窝窝头、煎饼卷大葱,从二月二打囤到抬着“龙王像”唱着“求雨歌”的祈雨仪式,从在土地契约上按“红手印”到战争年代的“消息树”等,沂蒙山区传统生活元素无不体现出山东民俗风情的厚重历史。(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角色命运与时代变革相融共生的家国情怀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