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山东民间艺术瑰宝——— 五莲民歌
  

岳思卫
  在今年日照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中,《五莲民歌》被列入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编号II-9)。这使得五莲民歌这一历史悠久、传唱不息的民间艺术瑰宝得到肯定和保护,必将对五莲民歌的传唱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莲民歌的起源在哪?这个问题既复杂又简单。山东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山东音乐文化的产生也同样如此,民间歌曲很早就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就有《齐风》和《鲁颂》,春秋战国时期的五莲就处在齐鲁之间,2500多年的齐风鲁韵影响了五莲的一代又一代;汉代乐府中民间歌曲集《相和歌》中的《东武泰山》,就是齐地的土风弦歌,而东武就是现在五莲的北部及诸城,谁能否认这里面没有五莲的声腔字语?隋唐宋代,由于运河的修建,海上交通的发展,对于山东民间音乐有了一定的影响;元明时期,由于民族迁移和战争的影响,山东与外省的文化交流大大增多,外省的民歌小调传入山东、山东的一些民歌也传到外地,促进了民间艺术的交流与影响。到了近代,山东的民间音乐就更加发达了。如此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五莲民歌的产生奠定了历史基础。
  五莲地处鲁东南丘陵地区,境内群山起伏。山区相对艰苦的生产、生活条件,练就了五莲人民粗犷、豪放、开朗的性格。人们在劳作中,用歌声抒发感情,倾诉、宣泄郁结在心头的愁闷,提神散闷、消除疲劳。而五莲北倚齐鲁文化核心区,南接江淮文化辐射范围的地理位置,为接触南北不同文化创造了条件。五莲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有感而发的产生独具五莲特色的民歌,并在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所以说,五莲民歌的起源,是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累与独特的地理条件、地理位置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而五莲民歌的产生,简单地说,就是五莲人民情感的表达与宣泄的一种形式。五莲民歌是五莲人民集体艺术才华的结晶。一首民歌的产生和流传过程中,经过许多人的加工、口授,不论是它的曲调,还是歌词,都是不断地在创新与发展中,很难明确某首歌曲的作者和它产生的时间。所以,五莲民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博采众长,不断得以发展。
  五莲民歌的曲调既粗犷豪放,又婉转悠扬,具有独特的山区风味。大多数作品,旋律简单、短小,充分运用中华民族音乐的五声音阶调式,使得歌曲易学易唱;其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合唱、对唱,也有伴随舞蹈演唱,至于在茶余饭后或劳动空闲随口而唱者更多。到目前,流传下来可查询到且有记谱的传统民歌小调主要有:《吆调》《打关东篇》《美女五更》《画扇面》《茉莉花》《叠断桥》《晒蒲包儿》《十二个月》《十二陪送》和《十杯酒》等二三十首。(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山东民间艺术瑰宝——— 五莲民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