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兴金
(上接11月4日15版)
今年夏季天气炎热,晚上来公园兜风乘凉的人特别多。在山顶上吹风的,围着池塘散步的,趴在栏杆上钓鱼的,而且池塘周围和跑道上广场上到处都有灯光。两米宽的跑道上人挨挨挤挤的。早上那些做操的晚上在小广场上,照旧跳得大汗淋漓。在广场的东边有十多个年轻的女性在跳舞,她们那轻盈而又优美的舞姿配着那朗朗爽口的歌曲,为人满为患的公园增添了一份亮度。这个夏天我也学会了跳舞,同样是因为她们的热情感染了我。
终于在久盼不雨的炎炎夏季末,迎来了第一场小雨。已习惯早睡早起的我,在那个雨暂停的早上,又闯进了令我神往的城阳公园。在乡村长大的我,向来喜欢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气,没想到和我有同样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尤其是那条红色跑道上,跑步的、散步的、遛狗的人稀稀散散。公园里的清洁工也在及时清扫林中的落叶和积水,还充当着“铲屎官”的角色。被雨水冲刷后的红色跑道更加洁净,小道两边嫩绿的草坪上挂着晶莹剔透的露珠。
饶有兴趣地走了一圈,小雨又淅淅沥沥地下了起来。原本想着“早上下雨一天晴”,没带雨伞的我情急之下,忽然发现了池塘东岸的小亭子。几乎和我同时躲进亭子里的还有两位年轻女士。我正左右顾盼欣赏这座精美别致的亭子,没想到有人感叹:“啊!看那边的断桥、这边的亭子,还有这绿波荡漾的湖水,这不就是城阳公园的‘小西湖’吗?”我惊奇地发现,这伸入水中的亭子竟与那边的桥遥遥相对——— 这不就是想象中的断桥吗?
我安静地坐在南面的石条上,凝视着湖水,思绪飘向西湖的美景。那年游西湖时,坐在游船上听导游讲解景点,只顾着用手机拍照片、视频,根本没静下心来细细观赏,连有名的断桥都没看清。如今,想象中的西湖和断桥竟近在眼前。这时,其中一位女士哼唱着“西湖的水我的泪”,在拍视频发抖音,唱到“千年等一回”时,对被拍者说:“现在就等着许仙打着伞翩翩走来了。”没想到话音刚落,我惊奇地发现对岸林中小路上,一位中年男子风度翩翩地朝断桥走来,还站在断桥上望着亭中的我们。可惜拍视频的人是朝南斜拍,不知那雨中打伞的身影是否入了她们的画面,但那一刻的巧合,着实让我惊叹这份神奇。
从此,我便喜欢上了这个亭子。
我更喜欢雨天站在亭子里,听着古筝音乐,看小雨滴在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下大雨时,水滴落下激起的小水泡漂浮在湖面,仿佛一颗颗灿烂的明珠嵌在水上。尤其风起时,一波波粼纹荡漾,弯曲的池塘像一条巨龙卧在城阳公园中。雨天里,我站在亭中独自面对整个公园,对着一帘秋雨,怀着一帘幽梦放声歌唱,暗暗享受着释放情怀的愉悦。我唱得是那么深情,又那么的投入,鱼儿在水中跳跃,鸟儿在树上唧唧回应——— 或许那一刻,只有水中的鱼儿和树间的鸟儿能听懂我的歌,在这个初秋,我终于放飞了自我。
在这段秋雨绵绵的日子里,总有人感叹:这个初秋白天见不到太阳,晚上看不到月亮,就连中秋节的晚上,也没能赏着月。偶尔遇上晴天,阳光也洒不满公园的角角落落。入秋后,我喜欢下午去亭子看书,因为这时亭子里的阳光最充足。只是秋天来亭子“享乐”的人太多了,有时亭子被占,我便在公园里闲逛。乒乓球台前,不少老年人在切磋球艺;象棋桌上,有人静静对弈;石条上打牌的人群里,竟有两位女子站着把扑克摔得格外响亮,旁边还围着看热闹的。还有人带着音响唱歌,有时嫌噪声太大,我就打开手机听着音乐看书。
那天,一阵悦耳动听的曲子突然穿过树林、透过湖水传入耳中。我站在水中的亭子里,听着那委婉悠扬的旋律,仿佛置身人间仙境,不由得合上书寻音而去。湖对面的林中小道上,三位师傅正在演奏:拉二胡的是李师傅和唐师傅,拉手风琴伴奏的是付师傅。民俗乐器与西洋乐器合奏出的优美旋律,通过音响化作纯音乐响彻空中,萦绕了整个公园。那一刻,柳枝上的小鸟欢叫着寻音飞上杉松树梢,草坪上的几只喜鹊仿佛忘了觅食;湖边趴在栏杆上钓鱼的、打牌的、下棋的人,都在静静倾听。而且他们带着话筒,爱好唱歌的人都可以跟着伴奏唱。
那天我也大胆尝试着唱了几首,可音质太差,又是首次随曲而唱,不是音不准
就是忘词。好在付师傅歌唱得好,高音他来顶,忘词他来补,伴唱的地方他来和,还不忘安慰羞愧的我:“不是你不会唱,只是放不开;也不是你跟不上我们的曲,是我们的伴奏没跟上你的歌。”在城阳公园,这支无名乐队早已不只是演奏者。他们合奏的每一段旋律,都像公园的灵魂在轻声吟唱,把人间的温暖融进了这里的每一缕风里。(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