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山东民间艺术瑰宝——— 五莲民歌
  

岳思卫
(上接11月5日14版)
  五莲民歌最大的特点,就是旋律在保持自己山区风格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刚柔并济,既有北方民歌的粗犷高亢,又有南方小调的婉转细腻,形成“高音区激越、中音区迂回”的独特曲调走向。能有这样的特点,与五莲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五莲地处鲁东南山区,地域文化中的粗犷豪放浸润心骨。而五莲历史上受立地条件艰苦的影响,闯关东、外出维生的人较多,促进了内外交流。特别是五莲又地接鲁苏交界,明清以来随逐渐增多的人员流动、经贸往来,江淮小曲也陆续传入鲁南,并融入当地,直接影响到五莲民歌的风格。
  同样,北方民歌对五莲民歌的影响也十分明显。五莲民歌中的《画扇面》,实际上是一首天津民歌,是由清末天津杨柳青年画才女白俊英衍生的传统民歌,唱红天津,流传各地,由各地引用原曲,填写新词,成为自己的民歌。在山东,不仅有临沂小调《画扇面》,而且苍山的艺人还将《画扇面》改编成鲁南民歌。胶州小调秧歌也唱《画扇面》的调子(吕剧是山东的地方戏,它就是清末一些乞丐在学唱《画扇面》等杂曲小调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的。吕剧的最初剧目就有《画扇面》)。五莲民歌的另一首小调《跑四川》,是山东海阳大秧歌中的民间小调,起源于乾隆年间山东海阳人陈英弼编写的秧歌剧《陈老喜劝子跑四川》,曾在山东各地广泛流传。
  五莲民歌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浸润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除以上所述,五莲民歌在一些细节上也同样具有独特之处。
  旋律与音阶的民族性特色。五莲民歌的旋律大多是以五声音阶为主,在调式选择上,以宫、徵调式为主,极个别的采用羽调式(如以上刊出的《绣花曲》是徵调式,《五莲山区好地方》是羽调式)。旋律的进行中,还经常出现四度、五度音程的跳跃。这种旋律和调式的选择,使五莲民歌既具备北方民歌常见的风格,又有类似南方民歌的抒情性,增强了民歌的动听程度。如《十二个月》就是纯用五声音阶构建的旋律框架。
  演唱技法的创新性表达。五莲民歌历史上曾被当地大众称为“蠽蟟(知了)调子”。就是许多民间歌手在演唱时,对一些民歌的高音部分采用假嗓、且上、下滑音的演唱技法,声同蝉鸣开始和结束鸣叫时的效果。如《五莲山区好地方》一曲倒数第三、第二音乐小节处音程相差9度,给演唱造成一定难度。而用假嗓演唱,可以从D1上滑到E2,再下滑到C1,就可以达到乐曲的要求。作为歌手用此技法,一是为了掩饰嗓音的不够,二是让民歌更能抓住听众的耳朵。但随着民歌传唱水平的不断提高,当代五莲民歌中,这种假嗓唱法越来越少,多采用自然嗓音,对高音区略带喊唱技法,更显感情的质朴率真。(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4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山东民间艺术瑰宝——— 五莲民歌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