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文心润东莞
图片
  

冯爱霞
  南有广东东莞市,北有山东东莞镇。若说前者是繁华都市的缩影,后者便是藏着千年文脉的璞玉。
  金桂飘香的季节,一场秋雨漫过东莞镇的远山,也漫过这片土地的肌理。莒县文联、莒县作家协会采风队伍,在雨雾中叩开了刘勰故里的门扉。这方素有“东莞故郡”之称的土地,是日照市的“北大门”。南北朝时曾为郡县治所,出土的汉画像石,是汉代文明风貌的“石上见证”;更有“薄如纸、硬如瓷、明如镜、黑如漆”的“蛋壳陶”杯,镌刻着龙山文化的印记,现藏于莒州博物馆。
  望着丝雨,忆起初遇东莞的“文心”,是在齐长城的土垣之上。春日里曾随友人来过这里,风拂过夯土的纹路,像听见了2500年前的回响。极目东望,马耳山的轮廓在雾中若隐若现,苏轼“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的词句,忽然跳了出来。原来有些风景,真的能跨越千年,让古今之人,共享“超然”心境。千年风霜雪雨,磨去了齐长城当年的模样,却磨不掉它的魂魄。我的手拂过石灰砂浆浇灌的石缝、火烧过的斑驳痕迹,那夯土间层层叠叠的印记,那沉入历史的人物,影影绰绰,又缥缈无烟。它曾是齐鲁分野的界碑,是诸侯争霸的屏障,如今化作田埂的“土堆”,仍以沉默隆起的脊梁,撑起莒文化的厚重根基。
  齐长城下,潍河岸边,我不觉心旷神怡。潍河清澈开阔,天上流云、岸边垂柳都揉进了碧波。芦苇丛中有野鸭妈妈带着一群鸭宝宝觅食。柳荫下的亲水平台,有人健身,有人歌唱。那一刻,一股情愫油然而生,我们都是齐鲁大地的子孙,这份“故乡情”,驱使着我探寻古村落里的密码。
  大沈庄村,是刘勰故里酿成的“文心”。往深处走,便遇见了大沈庄村的银杏古树,两千年的树龄枝丫撑开如巨伞,叶子在雨里闪着光泽,与浮来山定林寺中“天下第一银杏树”遥遥相望,像两位老者在隔空对话,诉说今古情怀。不远处的刘勰广场,先生雕像执《文心雕龙》书卷而立,目光穿越千年。我站在雕像前默念:“文心者,为文之用心也;雕龙者,精雕细琢如刻龙纹也。”想来刘勰著书时,必是怀着这样的敬畏和使命,才写下了中国最早系统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刘勰乡村记忆馆”把这份“为文之用心”,种进了每位到访者心里。
  有老人传言,刘勰回乡期间,看到满山苍松翠柏,就随手把草叶揉成团,用草汁在巨石上题字“松蓬滴翠”;而当他踏足西南山时不禁感叹:“飒飒秋风处,馥郁桂子香”,家乡人为纪念刘勰,把此山改为“桂子山”,并赋予“桂子飘香”的美景。还有“文峰树碑”“古树盘桓”“三泉缥缈”“潍水沉流”“上天梯”“鸳鸯井”等内外八景。石龙泉的水缓缓流淌,浸过古井轱辘与石磨旧痕,也把文思带向了远方。三十余处明清、民国时期的老屋错落有致,青苔裹着光阴铺成立体史简。大沈庄村,作为日照市目前唯一的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刘勰的文心与生态缠在一起,成了莒北文脉的根须。
  赵家石河村,是石头岁月刻成的“文心”。赵家石河村的“文心”,是用石头镌刻的印章。这座东依潍河、紧邻石河的村落,一脚踏入,恍若撞进了石头世界。六百年岁月,将青石巷的石板路磨得发亮。漫步其上,似穿越在时光隧道:错落的石屋静立,藤蔓顺着石墙攀爬,古祠飞檐挑着云朵。河道两岸静卧的石槽、石瓮、石磨、石碾封存着流年烟火,既有“小桥流水”的诗意,又有老学堂、老油坊、民俗文化的沉淀。村中近千年的酸枣树,透着坚实的韧劲,如同这里的人们,守着古老的根,也迎着新生的光。

(未完待续)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心润东莞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