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思卫
(上接11月7日14版)
精神价值与审美观念的塑造。五莲民歌中对勤劳(《绣花曲》)、忠贞(爱情题材)等主题的表达,通过音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民众的道德观念。如《哥儿要当兵》,对保家卫国精神的歌颂,成为五莲文化中“爱党爱国”品格的注脚;五莲民歌在大众中的不断传唱,促进了对外来各类艺术形式的注意、引进、吸收和融入,让人们在这个过程里体验、认识到艺术的魅力,塑造了五莲人“崇尚自然、刚柔并济”的审美偏好。这种审美观不仅体现在音乐中,也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类文化载体中;五莲传统民歌中有许多反映时令变化、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的段子,这些民歌既传播了自然知识,宣传了英雄人物,也是在歌声中倡导了我们民族的正能量,让人们在民歌的熏陶下得到精神的滋养。
民歌赋予生产生活的文化力量。五莲民歌在婚嫁、节庆等民俗活动中被广泛演唱,如《美女五更》等,常作为婚庆场合的助兴曲目,旋律的抒情性与仪式氛围相互映衬,使音乐成为民俗流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而一些号子类民歌,把人们在艰苦的劳动环境中的情感相互连结。农耕劳作时演唱的《吆调》等曲目,通过节奏与劳动动作的配合(如砍柴、挑担),既缓解劳作疲劳,又以音乐凝聚集体情感,形成“以歌传情,以情聚力”的文化传统。
民间艺术的交融创新。五莲民歌的音乐风格影响了当地戏曲、舞蹈等艺术形式。已被列入省级非遗项目名录的“五莲茂腔”就与五莲民歌有十分紧密的关系。茂腔原称“冒腔”,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民间小调。它在五莲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外来的一些曲调、腔韵后逐渐形成。原来在“冒腔”唱腔的末句尾音,必须要用高八度行腔,习称“打冒”,这也就是“冒腔”戏名的来处。这个打冒,就受五莲传统民歌“蠽蟟调子”的影响。随着戏曲发展,现代“冒腔”里“打冒”的曲调越来越少,“冒腔”也就改名为“茂腔”。但是,五莲民歌与五莲茂腔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它们在语言、调式、旋律上有许多的共同之处。
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加之现代文化娱乐形式的冲击,致使五莲民歌的传承出现新问题。而大多数的民歌都是人们的即兴创作、口头传唱,没有系统的学习方法,不方便喜爱者掌握。随着老一辈民间艺术家、研究人员的逐渐离世,五莲民歌失传的问题越来越为严重。当代年轻人受流行音乐、电子游戏、运动休闲等的影响,对简单、质朴的传统民歌缺乏兴趣甚至排斥,传唱和传承越来越难。五莲民歌被列入市级非遗名录是对五莲民歌这一历史悠久、极富五莲文化内涵的瑰宝的最大的保护和传承。任何非遗项目都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因此,对于五莲民歌的传承过程,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传承。五莲民歌的传承,除了一代代流散于民间的老艺人外,许多有心人同样做出了贡献。像原五莲师范老教师李学增、原五莲史志办的厉保津等,他们在传唱、研究、收集、整理五莲民歌中,做了可贵的工作,值得我们的钦佩!同时,新时期喜爱并致力于传唱五莲民歌的也不乏其人,她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向观众和听众吟唱、传播着五莲民歌、五莲风情。可以相信,随着市级非遗名录的入列,五莲民歌必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一定会有一批批、一代代关注、传承五莲民歌的新人出现,为五莲民歌发扬光大而默默奉献,全力守护好五莲人民的精神家园!(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