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友财
近年来,岚山区聚焦企业需求,打造“车间微课堂”品牌,打破传统思政教育场景限制,将宣讲阵地从会议室拓展至车间,内容结合职工生活与职业需求,以“小故事”传递“大精神”,为企业思政工作注入活力,凝聚发展合力。
“车间微课堂”的活力,源于其扎根生产一线的“接地气”。不同于会议室里的长篇宣讲,微课堂的讲台就设在机床旁、流水线边,授课内容紧扣员工日常工作———可以是老技师讲述攻克技术难关时的坚守,也可以是青年骨干分享践行安全生产理念的心得,还能结合生产任务解读企业发展战略与社会责任。这种“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模式,让思政教育跳出了“纸上谈兵”的困境。当员工从课堂内容里看到自己的工作影子,从榜样身上找到可学习的细节,思政教育便从“被动听”变成了“主动信”,原本抽象的价值观,也随之转化为员工可感知、可践行的行动指南。
“车间微课堂”的活力,在于其灵活多样的“轻量化”设计。一线员工的工作时间碎片化,集中学习常与生产任务冲突,而微课堂恰好破解了这一难题——— 时长控制在15至20分钟,可利用班前会、午休间隙或生产间隙开展;形式不拘一格,既可以是师徒间的“一对一”交流,也可以是班组内的“圆桌讨论”,还能借助短视频、案例卡片等可视化工具增强吸引力。这种“见缝插针”“按需施教”的灵活性,让思政教育不再是员工的“负担”,而是融入日常的“精神加餐”。
“车间微课堂”的价值,还在于它打通了思政工作与生产经营的“双向通道”,实现了“育人”与“兴业”的同频共振。企业思政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将思想认同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践力量,而微课堂正是连接二者的桥梁。这种“思政+生产”的融合模式,让思政工作不再是“悬浮”的口号,而是成为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团队活力的“助推器”,既提升了员工的思想觉悟,又为企业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从“会议室”到“车间里”,从“大课堂”到“微分享”,“车间微课堂”的创新实践证明,企业思政工作只要贴近实际、贴近员工、贴近需求,就能摆脱刻板印象,焕发出强大的吸引力与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