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文心润东莞
图片
  

冯爱霞
(上接11月10日15版)
  乡村记忆馆里,老物件静静守护着岁月;石匠馆中,凿痕深浅间映照着匠心。“天下第一石碾”尤为震撼,我仿佛看到新中国成立前的村民推碾磨面“支前”的忙碌身影。在古村,还能遇见研学孩童探寻村落故事,画家执笔描摹石屋风情,游客体验传统农耕器具。原来“文心”既保留着原生态的生活气息,又焕发出文旅融合的新活力。
  后石崮后村,是红色信仰铸就的“文心”。1938年,那个春天的夜晚,刘同群家的南屋里,一盏油灯闪着火光,莒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成立了。此后,革命的星火呈燎原之势。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万余名民工扛着担架上前线,万千妇女连夜赶制军鞋,这份热血,刻进了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的英雄战史,百余位烈士的英名,成了这片土地红色的印记。
  如今的“南屋”成了教育基地,一幅幅照片里,功勋飞行员驾驶“子爵号”的身影、将军胸前的勋章、运动健儿领奖台上的笑容,好像在说:“先辈精神,从未走远,在新时代绽放荣光。”原来,融入血脉的“文心”底色还是最美的“中国红”,一份永不褪色的担当。
  杨家河村,是数字时代酿就的“文心”。走进杨家河村委大院,正有村干部通过抖音直播带货,他捧着霜后桑叶茶介绍:“选用本地优质桑叶,保健功效好,家人们可以下单啦!”丹参、小米、粉皮、笨鸡蛋堆在台前成了抢手货。主播如数家珍:“春天卖基地蘑菇,夏天卖油杏,秋天卖五谷杂粮,常品有南瓜、鹅蛋、鲜椒酱……”原来,“文心”还是农人用汗水浇灌出的土地馈赠,酿成舌尖上的美味。
  莒县东莞,这本厚重的史书,每一步都写着保护与发展的和鸣。以自己的特色讲述着“文心”故事。
  春天时,我与东莞相遇。金秋至,我再与东莞续缘。东莞初中的门口,“文心雕龙 学达德彰”的巨石立在雨雾里。校内楼宇错落,花园秀美雅致,文化长廊上,刘勰等历史名人故事被细细书写,教室里的书声,脆得像雨后的新芽。记得友人说,她的哥嫂是这所学校的教师,学校曾在村北山坡上,土房漏雨,桌椅陈旧,如今的新校区设施齐全,成了“市级规范化学校”。
  在这次“文学进校园”活动中,莒县作协孟凡金主席向校方赠送了莒文化系列书籍,并以刘勰青少年读书的故事,激励同学们要“好”读书、读“好”书。我亦携一颗“文心”而来,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精心准备的写作课——— 《观察路上,带好三把“钥匙”》。
  走进会堂,孩子们的目光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聚焦在了我的身上。开课伊始,我先抛出一个小问题:“做一张桌子,需要什么?”引导孩子们领悟“以小见大”的道理。讲到精彩处,台下轻轻漾开一片“哇”的声音,像小石子落进湖面,晕开一圈圈柔波。我那颗悬着的心也随之落地。原来,很多担忧都是自己放大了困难,当你用一颗“文心”去做,所有棘手的坎,都会在行动里,被抚平、被跨越。其间,我还和学生们互动,一起朗诵,一起解答;在场的老师们,也认真记着笔记,给人以敬重的感动。两节课毕,掌声响起。课后,孩子们围着我夸赞课程有趣,有的还索要签名,在场的老师也表达着赞赏。原来,那些与文学相拥、与学生相伴的日子从未远去,只是悄然沉淀在岁月的年轮。
  我们走出会堂,雨还在下。乡镇干部、校长和老师主动撑伞,搭成了一条安全通道。伞下有我们,也有学生,雨水顺着伞沿滑落,打湿了他们的肩膀,却丝毫没沾湿我们的衣角。那一把把交错的伞,搭起的不仅是避雨的空间,也撑起了温暖的港湾。
  每一次真诚付出都是双向滋养。春暖花开时,我在刘勰故里寻得“文心”;桂香满径时,再与它重逢。相拥间,便将这份心意融进一滴小雨,轻轻落在校园,也宛若听到了自己初心跳动的声音。在雨的涟漪里,我分明看见,更多颗“文心”正悄然苏醒,次第绽放。(全文完)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文心润东莞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