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从湖北到日照
这位为爱扎根后村的退役军人,超帅!
图片
图片
图片
  

□ 全媒体记者 荣鑫鑫
  当东港区后村镇党委大院四季的风景被精心汇集成一组“四宫格”在朋友圈亮相时,余亚忠没有想到,这个记录日常的举动,竟为他推开了事业的新窗。
  “在部队服役时,我就开始接触摄影摄像,承担拍摄任务。”2013年退役后,余亚忠为爱跨越千里,来到妻子的家乡日照定居。
  经转业安置,他来到后村镇,先后从事民政、林业工作。初来乍到,不熟悉这片土地的他找到一个独特的融入方式,那就是用镜头记录。这既可以留存部分工作资料,也珍藏了他与新家乡相识的美好记忆。
  “在林业站工作期间,为了更好地记录后村的山水,同时高效巡林,我还自费8000余元购买了一台大疆无人机。”余亚忠说,当时同事还不了解它的用处,甚至担心他是不是上当受骗了。他上网自学了半个月,才鼓足勇气找了一片空旷的山洼洼试飞。
  当一张张航拍影像惊艳呈现,同事们不仅见识了无人机的价值,更看到了余亚忠的敬业与热忱。
  那条“四宫格”美图朋友圈发布不久,余亚忠便调岗至镇融媒体工作站。拥有视频拍摄经验的他,在宣传岗位上如鱼得水。他带着设备走遍了后村的山水田园、项目现场以及寻常百姓家,一次次用镜头捕捉这片土地的发展脉搏与人间烟火。
  “上个月,我拍摄制作的沈海高速后村段施工、日照精密注塑产业基地建设、紫薯成熟、金色稻海等视频,反响都很不错。”自2017年转入宣传战线至今,7年来,余亚忠始终将自己视为“后村的记录者”。
  他几乎不缺席重大活动报道,还善于结合节令和网络热点,策划接地气、有温度的专题内容。在他的办公室,有一块白板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满他随时迸发的选题灵感。
  “现在短视频发展得太快了,仿佛人人都是自媒体。”余亚忠坦言,热潮之下,他也及时察觉反思自身的不足,比如拍摄思路缺少创意、剪辑呈模式化。
  于是,他主动“充电”,一有时间就钻研教学视频、翻阅专业书籍,不断精进视频拍摄创意,摸索更生动的表达方式。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零开始运营后村镇的抖音号,播放量从最初的三四百逐渐跃升过万,最高的一条播放量达2300余万;如今转战“新后村”视频号,内容依旧精彩,播放量持续可观。
  “每当作品被点赞、被采用,我都特别高兴。”余亚忠说,作为一名宣传兵,他有义务有责任用镜头记录家乡的发展,让更多人看到后村的故事。
  如今,余亚忠不仅是宣传战线的骨干,还兼任1909曙光里电商孵化基地运营负责人。该园区配套齐全,吸引了不少乡村振兴合伙人、茶企主播入驻。他说:“我希望能吸纳更多人才加入园区,共同把后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从湖北到日照,从军营到乡镇,余亚忠身上那股军人特有的坚韧与担当从未改变。
  他始终握紧手中的镜头。近几年,母亲与妻子相继离世,给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他一边强忍悲痛,坚强地抚育两个孩子,将小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一边冲锋在宣传一线,持续输出优质作品。
  他还热心民生及公益事业。利用在部队学到的技术,凭着一腔情怀和热血,2017年底主动接手日照市人工影响天气后村作业点,全面负责作业点工作,多次在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比武中斩获佳绩。今年再次免费给后村镇61个村航拍全村鸟瞰图,方便村庄“挂图作战”。发起“爱心绿茶”公益项目——— 通过为茶企宣传募集干茶叶销售,8年来累计筹募资金约13万元,资助准大学生及日照市机场小学学生;筹集“爱心红包”6万余元,走访帮扶困难群众;组织“爱心养鸡”“爱心苹果”“爱心梨”等活动,让受助人在劳动中实现自我“造血”,传递可持续的温暖。
  “来到后村12年,我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也一直记录着这里日新月异的发展!”余亚忠感慨道,曾经的后村连道路都坑坑洼洼,现在的后村产业兴、百姓乐。今后,他会继续用镜头记录这片热土的成长与蜕变,与后村一起走向更灿烂的明天!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3 版:爱日照】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这位为爱扎根后村的退役军人,超帅!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