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炊烟升起处,法亦有温
  

乔圆
  初到城郊法庭,正值九月。一街之隔,便是那有名的“十里铺大集”。每逢农历二、七,集市的声浪便混着油条、糖糕的香气,透过纱窗,漫进我的办公室。作为一名新入职的法官助理,我怀揣着对法条的敬畏,在这里开始了我的法院工作生涯。
  起初,我的世界是书本上的黑白分明。记得处理第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时,原告老王攥着泛黄的借条,被告小李却梗着脖子说早已还清。我埋头梳理证据:借据、转账记录、证人证言——— 链条完整,事实清晰。我自信地撰写报告,建议判决。带我的张法官却轻轻摇头,指着窗外喧嚣的集市说:“你看,那为仨瓜两枣争得面红耳赤的背后,往往是多年的交情或难言的困窘。法律是尺子,量得出对错,却量不出人心的褶皱。”
  那场调解,我照本宣科,结果不欢而散。我首次感到挫败:审判业务,远不止于罗列证据和引用法条。法官耐心点拨:要看清借贷背后的缘由,是老王小本生意急需周转,还是小李一时困顿无力偿还?我于是沉下心来,再翻阅卷宗时,开始尝试读懂文字背后的故事。渐渐地,我能从凌乱账目中发现矛盾,从闪烁言辞里捕捉真相。
  真正的成长,发生在一个劳务合同纠纷上。包工头赵大哥拖欠了五名农民工三万余元工资。农民工们脸上写满焦虑,赵大哥则唉声叹气,说上游工程款未结,自己也是拆东墙补西墙。这次,张法官将案件交给我主导调解。
  起初,气氛剑拔弩张。农民工老陈拍桌怒吼:“血汗钱不能白流!”赵大哥只是垂头不语。我深吸一口气,想起集市上那些为生计奔波的面孔。我没有急于分割责任,而是先给每人倒了杯热茶,请他们慢慢说。老陈讲到孩子学费无着时,声音哽咽;赵大哥提及卧病在床的老母,眼眶泛红。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核对工时与数额,同时紧急联系发包方核实款项。当确认赵大哥并非恶意拖欠后,我提出了分期支付的方案:他先凑足一半解决燃眉之急,余款待工程款到账后立即结清。为确保履行,我协助他们拟定了详细的书面协议。
  经过两小时的磋商,双方终于握手言和。签协议时,老陈那粗糙的手紧紧握住我的手,一股温热的暖意传来。那一刻我恍然明了,定分止争的艺术,不仅是技巧的运用,更是搭建一座将心比心的桥梁。
  日子在案卷翻动与集市喧嚣中静静流淌。我不再视案件为冰冷的编号,而是其背后一个个鲜活的人生。民间借贷里,藏着友情的考验与信任的崩塌;劳务合同外,系着家庭的温饱与梦想的支撑。我学着在审判中坚守底线,在调解中注入温度。司法为民,于我而言,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一次耐心倾听、每一回真诚劝和、每一份公正的文书中具体的践行。
  如今,我仍会站在窗边,看十里铺大集人来人往。那喧嚣,早已不再是干扰,而是鞭策我前行的背景音。在这集市旁的法庭里,我褪去了书生意气,努力扎根于现实的土壤。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我已笃定——— 要让公平正义,如同这市井炊烟,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温暖而坚韧地升起。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黄海晨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15 版:文学】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炊烟升起处,法亦有温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