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保障发展 服务民生
——日照市水利事业发展综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报记者 王剑波 王路平 通讯员 王晓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是城市发展血脉。
  日照市建市以来,各级水利部门,本着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担当有为,坚持统筹兼顾、民生优先,顺应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有效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我市经济长期高质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基本现代化做出保证。
  目前,我市共建设有575座水库,总库容13.18亿立方米、总兴利库容7.92亿立方米。其中大型水库3座,分别为日照水库、青峰岭水库、仕阳水库,总库容8.55亿立方米、总兴利库容5.20亿立方米;中型水库10座,总库容2.26亿立方米、总兴利库容1.31亿立方米;小型水库562座,总库容2.37亿立方米、总兴利库容1.41亿立方米。

林水会战绘就日照生态底色
  日照地处沿海,不在国家“南水北调”和山东省“西水东调”大水网之中,城市发展用水完全靠自给。近年来,随着城市和临港工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面对严峻局面,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论”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于2015年11月,召开高规格的林水会战动员大会,作出了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持续开展林水大会战的重大部署,掀起了加强生态建设、让日照山河旧貌换新颜、引领时代的热潮。2018年2月,新一届日照市委、市政府又召开了全市新一轮林水会战动员大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提质增效、丰富内涵、扩大战果的要求,掀起新一轮林水会战热潮,进一步擦亮“生态日照”的金字招牌,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林水会战开展以来,水利部门持续实施水利会战,用工程化、项目化的思路、措施和办法,走出了一条依水兴林、以林护水、林水共治,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子,城乡水安全、乡村水生态、群众水民生的保障能力实现大幅度提升,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全市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430项,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80万立方米,比四年前翻了一番。以生态为底色,“水利会战”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实际,启动实施“清清河流”行动,生态治理河道800余公里,建成河道拦蓄水330余处,新增拦蓄水能力3360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余平方公里,河流两岸生态得到恢复保护,地下水资源得到了补充和修复,村庄汪塘恢复整治工程、门前河清洁工程遍地开花,成为林水会战新战场。以“林水会战、保障发展,清清河流、改善生态”为主要特征的北方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初步形成,水利会战已成为山青水秀美丽日照的生态底色工程,得到了全市人民的热烈拥护。

现代水网夯实供水基础
  针对我市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以及工业项目大都临港的布局特点,为保障生产生活用水,服务于经济高质量发展,建市30年来,全市基本构建起以大中型水库多点调蓄,“沭水东调”“北水南调”等骨干调水工程有效连通、余缺互补的供水保障体系。先后实施完成了日照水库向市区供水一二三期工程、“北水南调”一二三期工程、马陵水库并网供水工程、户部岭水库向市北开发区及市区调水工程、“沭水东调”工程、沿傅疃河———厦门路工业供水管道一期工程等域内骨干调水工程,目前,向城市设计供水能力已达80万立方米/天。“沭水东调”工程已实施应急调水两次,调水量8000万立方米,有效保障了城市和山东钢铁日照精品基地项目等临港工业用水;日照市城市供水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是着眼于未来城市供水保障的长远谋划和积极动作,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2021年建成后将实现我市三大水库(青峰岭水库、仕阳水库和日照水库)连通,项目全部建成后,我市就建立了双水源、高保障的供水调水大格局,城市供水保障率将大幅度提升。
  为加强雨洪资源利用,提高供水保障能力。成功争取新建龙潭沟水库,总库容1078万立方米,这是我市30多年来开工建设的第一座山丘区中型水库;建成我市首座地下水库——— 两城河地下水库,可提供补充水源2305万立方米;完成日照水库增容工程,可增加兴利库容2193万立方米,相当于新建一座中型水库。
  科学利用非常规水,积极推进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等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实行大型临港企业分质供水,山东钢铁海水淡化项目已建成投产,日产淡水2万立方米,实现了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的新突破。

兴利除害强化民生根本
  兴水利、除水害,事关生态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1989年建市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作为兴利除害、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
  领导高度重视,为工作推进提供组织保障。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市政府曾将其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推进,逐级签订了工作目标责任书,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重要内容;各区县成立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指挥部或领导小组,落实了以各级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责任制;各级水利部门全力抓好工程建设管理各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严格工作程序,切实找准病险问题症结。各级水利部门在抓好工程测量和地质勘察,确保病险情况“查深、查透、查准确”的基础上,严把初步设计质量关,本着“立足现状,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开展初步设计,确保安全鉴定核查意见落实在初步设计中。同时,严格设计审核审批,通过组织专家组逐一查看水库现场,认真审查设计资料,深入分析研究水库病险情况,确保工程设计科学合理,符合技术规范要求。
  加大资金落实力度,提供充足财力支撑。建市以来,我市共有12座大中型和534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列国家、省、市各类规划,建设资金由中央资金和地方资金组成。为最大限度解除水库病险问题,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实施,中央、省、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财政根据规划实施内容明确对水库除险加固项目建设给予一定补助。30年来,各级累计投入财政资金约14亿元。在资金使用管理上,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专款专用,保证了资金安全和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加强监管调研,确保建设任务顺利推进。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督导检查,强化对建设管理、资金筹措、工程质量与安全等的管理,重点对资金的安排、使用及项目进度、质量、建设管理等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确保严格按照任务目标和节点要求压茬推进,保障了工程质量和安全。

创新体制保证城乡饮水安全
  2015年,市委、市政府启动林水会战行动以来,全市聚力聚焦治水、造林,水利基础设施特别农村供水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集中供水率从58%提高到8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
  从讲政治的高度着力于改善群众饮水质量、提升民生幸福指数。经过积极调研、论证,于2017年底提出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加快农村公共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建议,上升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决策,纳入2018年度深化改革重点任务。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公共供水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的通知》,纳入全市林水会战范围,重点推进、重点实施。
  通过改革,市县水利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突破原有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抓农村供水的总体规划、工程实施监督、运行管理监督等工作,实现了简政放权、职能瘦身,工作提速、发展增效。
  各区县水利部门高度重视,积极推进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东港区成立区水务有限公司,负责农村供水工程的融资建设、运行管护,对辖区内9处农村集中供水水厂统一运营管理。五莲县成立县水务集团,负责融资实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对已建成的9处水厂进行管理运营。莒县组建县级供水公司,将农村供水与县城供水一并交给县供水公司统一管理、运行,目前21处水厂已全部完成资产划转,其中13处水厂完成管理权移交。岚山区已完成6处集中供水工程资产评估,并移交区水务公司。

农田水利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条件,是农村发展的基本支撑。我市一直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我市从2009年开始在全省成功竞争首批小农水重点县,至今共实施了十个批次的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的申争工作。其中东港区实施了6个年度项目(其中含山海天实施1个年度),岚山区实施了6个年度项目,莒县实施了10个年度项目,五莲县实施了7个年度项目,共建设节水灌溉片区71个,发展节水灌溉面积73.04万亩,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9.27万亩,总计完成投资8.8亿元,市级以上投资7.48亿元。通过结合实施小农水重点县项目,莒县于2017年成功争创为国家高效节水示范县,岚山区于今年争创为省级高效节水示范县,并已通过国家高效节水示范县材料评审和现场评估。
  为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期间省里安排我市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发展任务,并列入考核。为落实好省里安排的指标任务,2017年,市水利局联合市农业局申请市委、市政府以两办名义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节水农业和水肥一体化的意见》,将3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任务分区县进行了分解。2016、2017两年我市均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指标并通过考核(2016年5.67万亩、2017年7.27万亩),2018年省里下达我市9.16万亩任务,我市实际落实考核面积10.26万亩。截至2018年底,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6.6万亩。

水利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水库移民历来是国家关心和支持的重点。我市有大中型水库库区共15处,涉及43个乡镇(街道),631个村,2006年核定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149596人,新建成龙潭沟水库后2012年又核增了240人的生产安置人口,合计共149836人,位居全省第六位,是人口小市、移民大市。
  自2006年国家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以来,市水利局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通过经核定的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的方式对水库移民进行扶持,解决水库移民的温饱问题。截至2019年9月底,共发放水库移民直补资金104718.095万元。利用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结余资金)和小型水库扶助资金对库区及移民安置区进行项目扶持,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基础设施及发展问题。从2008年起,实施了基本口粮田及配套水利设施建设、交通等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移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生产开展项目等项目1934个,总投资58542.1万元,移民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明显改善,提高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总体稳定。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市水利局紧盯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围绕《日照市水利扶贫实施方案》和《市水利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2018—2020)行动工作方案》,以贫困村饮水安全为重点,以水利基础设施和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项目为主线,积极开展水利扶贫工作。根据中央、省、市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制定了和《市水利局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2018—2020)行动工作方案》,切实抓好水利扶贫工作。一是有效解决贫困村饮水安全问题。在全市300个贫困村饮水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全市存在水源污染、管道老化等问题的76个贫困村的自来水工程全部进行改造提升,投资1575万元。二是有效改善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条件。2016年投资1170万元,完成7个贫困村农田灌溉工程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2017年市落实资金1630万元,建设完成了贫困村水利基础设施项目111个,超额完成了水利扶贫方案中目标任务,有效提高了贫困区域、贫困村农田灌排能力。三是组织开展贫困移民产业扶持。投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贫困移民扶贫资金1695万元,组织实施了光伏发电、灯具厂等产业项目22处,通过效益分红等方式使3584名贫困移民受益。四是实施好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工程。总投资4.75亿元,在莒县、五莲县实施第一、二、三批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工程,涉及到11个村,其中贫困移民村10个,让1741户、5340人搬上了新居。

河湖长制实现河湖有序监管
  全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构建起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为维护河湖健康生存,实现河湖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十八大以来,我市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湖长体系,共落实河长2585名,其中市级河长9人、县级河长72人、乡级河长465人、村级河长2039人,树立河长公示牌2139块;落实湖长1205人,其中市级湖长7人、县级湖长64人、乡级湖长536人、村级湖长598人,设立湖长公示牌586个。市委书记、市长发布了第1号、第2号市总河长令,组织并召开了全市河长制工作会议和推进会议。市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多次参加重要会议和相关工作,一系列河湖长巡河湖相关制度得到出台和落实。
  2019年,按照省政府统一部署,我市认真组织开展了“深化清违整治、构建无违河湖”专项行动,全面整治河湖管理范围内“乱占乱堆乱建乱排乱采”问题。全市共排查核实整改问题1620项,包括拆除乱建房屋591处、7万平方米,拆除乱建厂房15处、0.54万平方米,拆除乱建鱼池(鱼塘、水产养殖池)42处、11.85万平方米,拆除乱建种植大棚75处、7.64万平方米,拆除乱建畜禽养殖场(大棚)250处、12.21万平方米,砍伐阻碍行洪树林14万棵、44.58万平方米,解决乱采8处,清理垃圾719处、4万平方米,拆除其他违建183处。
  市县两级组织编制了95条河流“一河一策”整治方案和67条县级以上河流岸线利用管理规划。从2017年起,开展河流划界确权工作,对总长度10公里且流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上的61条河道划定了管理范围、保护范围,全面推开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和县级及以上河湖长的河湖划界工作,为依法管理打下基础。
  动员全社会监管,建立举报有奖制度,各级财政拿出奖励基金,对真实反映问题的,视情况进行50至300元奖励。推行智能化监管,利用科技化手段,在重要河段、湖泊设立监控摄像头、水面雷达等设备,实现实时智能化监管。实行部门联动监管,整合水利、自然资源和规划、环保、住建等部门力量,实行多部门联动巡查河湖问题,握指成拳,增强力量扩大巡查覆盖面,部门协作,大力提升河湖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T49 版:日照市建市30周年纪念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保障发展 服务民生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