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  首页 -在线投稿 -往期报纸 -常见问题 -帮助    
  文章搜索:
山水之间耕耘绿色沃土
——安庄镇严守生态底线实现绿色崛起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安庄镇严守生态底线实现绿色崛起全媒体记者 管玉杰 通讯员 张平伟
  以基层党建助推生态环境建设、民生服务、产业发展向整体推进、全域提升,在奋勇前进的发展进程中,莒县安庄镇以党建为引领,不断发挥党员骨干带头作用,落实“党建+”工程,形成党群联动强大合力。
  立足特色小镇的发展形态、运行模式、所属产业等特殊性,近两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安庄镇对生态建设和自然生态修复保护利用、产业生态凝炼进行衔接性系统性探索,努力寻找潜在关联,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集中到一点,就是以党建为引领,实现自然生态与产业生态相统一、相协调、相促进。最终,依靠良好生态环境,涵养优美自然生态,厚植高质量产业生态。

新时期“移民精神”引领支部“三次创业”
  初夏新雨后,青龙湖畔的青峰源果茶基地内,安庄镇前丁果庄村劳务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忙着采摘今年的新茶,他们都是年龄偏大无法外出打工的村民,现在通过村里的劳务合作社牵头,守着家门口每年务工收入都在15000元以上。
  从2013年开始,作为市级贫困村的前丁果庄村党支部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名义,流转土地74.4公顷给现代农业企业,建起青峰源果茶基地,大力发展果品、茶叶等产业,给群众找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我们村以前一口人就是9分地,土地流转后,每人每年连租金带分红2000元,再加上到基地打工,多的时候一年能赚到18000元。”前丁果庄村贫困群众于淑爱说到。
  “我们不做‘一锤子买卖’,不是把土地转出去就不管了,而是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土地和劳动力这些生产资料由‘分’到‘合’,实现抱团发展,公对公合作,照顾到所有群众的利益,把一碗水端平了,群众也放心。”前丁果庄村党支部书记陈淑鹏介绍说。
  除了前丁果庄村之外,安庄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典型案例也屡见不鲜。
  官家林村党支部成立了葡萄专业合作社,十几年如一日带领群众发展大棚葡萄,现在全村共有葡萄大棚900多个,占地200余公顷,建成江北最大的大棚葡萄种植基地。
  2019年3月份开始,该村新划土地20公顷,发展葡萄大棚86个,第一天就有200多户群众报名,交纳保证金460万,首批确定33户,仅用15天的时间葡萄大棚全部建成。
  张博士沟村党支部成立黄桃种植合作社,带领群众种植精品黄桃,现有黄桃种植面积133余公顷,社员200余人,“金黄金”“黄金脆”等品种黄桃远销上海、广州等地。2019年,“安庄黄桃”成功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打造了区域农产品特色品牌。
  这些鲜活的例子,是安庄镇党建引领“三次创业”的成功典范,是水库移民拼搏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阐释。
  作为莒北地区典型的库区乡镇,安庄镇境内水库沿线全长42公里,分布着大大小小13个村庄1万多名群众,好几个村庄是1960年从青峰岭水库底搬迁出来的。
  从建国后的五荒开发、治岭改水,到1960年青峰岭水库竣工蓄水,从库底搬迁出的群众在党支部带领下治岭治水,建梯田,与天斗、与地斗,开始渔业和农业协同发展。上世纪90年代,安庄镇盘活水库资源,村级党支部牵头带领村民发展高效养殖渔业,利用四荒地种植经济丰产林,发展黄烟、大姜等经济作物,群众走上了富裕小康路。
  “水库移民的奉献和奋斗精神已经深深镌刻在安庄人的血脉深处,近几年来,安庄镇各级党组织不等不靠,支部引领发展林果产业,激发了乡村活力,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党员起作用、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蹚出了一条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子。”安庄镇党委书记季英臻介绍说。

在生态坚守中挺起乡村振兴脊梁
  6月的安庄,生机勃发。东临青龙湖,西仰檀特山,山水之间,孕育了安庄这片福地。泛舟青龙湖,湖面一览无余,清澈的湖水倒映着清翠的山色,偶有鱼儿跃起搅起波光,蓝天白云衬托下,湖边一片片果树盛装迎客,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果香。
  作为沭水东调工程的水源地,为保障全市200多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多年来,安庄镇严守生态“红线”,狠心拒绝多个工业项目落地,全力做好供水保障,守护好一片绿水青山。
  要生态更要发展,多年来,安庄镇致力于找寻生态与发展的平衡,下定决心整地治水修路,做活生态这篇文章。
  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林水会战”和县委县政府“拥河发展”的战略部署,该镇整合项目和资金,加快农业配套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开展洛河(安庄段)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对洛河(安庄段)及支线总长15公里的河道进行清淤28万立方米、建拦河坝5处、沿河绿化5公里,提升了沿河15个村的抗旱抗涝能力,为特色农业高产高效保驾护航。
  ——启动青峰岭水库生态保护工程(安庄段)建设,先后投资1.3亿元,完成了全长42公里的环青龙湖生态防护堤建设,新修、维修交通桥16座,堰塘工程23座,排涝管涵175处,将沿湖8个林果大片串联起来,为果品外运、游客休闲观光采摘提供了极大便利。
  ——整合高标准农田项目、小农水项目和涉水涉地项目,先后投资9600余万元,对26个村、1733余公顷地进行了“林、田、路、水”配套设施建设,基本上解决了全镇42个村的农业灌溉问题,守着水库用不上水的状况成为历史,促进了大棚葡萄、精品黄桃等林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截至目前,安庄镇千亩以上林果大片12处,林果总面积达2000余公顷,种植面积与产量均居全县首位。深入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打造2个葡萄专业村,发展大棚葡萄266余公顷,“莒安香”维多利亚葡萄品牌名扬省内外。建成全市最大的黄桃产销基地,“安庄黄桃”成功申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守住了底线,就更有发展的底气。多年来,安庄镇坚持产业与生态深度融合,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产业,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实施,借助资本上山下乡的契机,该镇创新招引思路,拓展招引措施,优化招商环境,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着力构筑营商发展高地,主动招引特色项目落地。新招引山东佰斯葡萄酿酒公司莒县酒庄、安兴农牧高标准生态养殖项目、蓝晶易碳七号工厂新能源项目等5个项目,总投资达6.9亿元。以葡萄酒庄为核心的万亩酿酒葡萄基地,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葡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规模化种植,打造集游、娱、购、吃、住于一体的地域特色农旅产业园区,做大葡萄产业,为打造“葡萄小镇”奠定基础。
  “在规范提升特色林果产业、努力打造山东省优质农产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实现特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有机融合。”季英臻说,下一步,该镇将在生产规模、桃园管理、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方面植入新理念、新技术,以品牌影响力倒逼黄桃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葡萄酒庄项目为核心,统筹全镇葡萄产业向产研融合、文旅融合方向调结构、转方式,打造特色葡萄产业示范区。
  依托环青龙湖山水林田湖草示范区项目,该镇坚持以水为脉、生态优先,重点打造环青龙湖生态风景带和安河休闲观光带两条产业带,发展农旅、文旅、渔旅等生态经济,将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挺起乡村振兴脊梁。
  在产业兴镇、绿色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产业优”和“生态美”这“两棵大树”已枝繁叶茂,并结出累累硕果,安庄镇正在以蓬勃向上的力量向“富而美”阔步前行。

民生“户户通”架起群众连心桥
  “自从我家进行无障碍改造后,生活方便多了,这次又给我送来护理床,真是太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了。”6月7日,安庄镇安家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王庆兰的丈夫张云山接过村干部送来的生活电器高兴地说。
  为提高残疾人生活质量,助力脱贫攻坚,安庄镇政府帮助贫困重度残疾人申请无障碍改造项目,对全镇7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度残疾人进行了全覆盖“无障碍改造”,确保脱贫攻坚道路上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这也仅仅是安庄镇落实民生实事的一个小小举措。
  2019年以来,安庄镇开展贫困户住房安全自查3次,对存在安全问题的62户贫困户住房按照等次进行整修。
  对全镇8472户厕所改造工程进行核查、整改,完成规范提升3279处。积极开展自来水入户工作,目前全镇已有40个村完成通水。
  农村道路“户户通”工作全面启动,30个村的农村道路“户户通”工作正在加速推进。4个市级贫困村689户群众分房到户,搬迁入住,喜迁新居。
  以基础设施提升倒逼人居环境整治,安庄镇形成了以小马峪村为代表的省级美丽乡村新形象。
  对全镇3.8万群众来说,安庄镇一年的变化已经让他们目不暇接。
  从危房改造到厕所改造,从城镇精细化管理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自来水提质改造工程到农村道路“户户通”,安庄镇累计完成各类民生投入1 . 6亿元,实现民生工程、民生项目无死角全覆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
  城镇靓了,农村美了,硬化路修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流进了千家万户,也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本文评论                                        评论数()  更多>>
评论正在加载中...
 发布评论
最大长度:500 还剩:500
更多>>  日照日报近期报纸查看
 
  本文所在版面
【第 A62 版:特刊】
  本文所在版面导航
·山水之间耕耘绿色沃土
版权所有 日照日报社 联系电话:0633-8779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