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厉倩 通讯员 刘平成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承载了厚重的民情和温暖的希望。
自2016年起,莒县库山乡以“老人开心、子女安心、政府放心”为目标,以“政府推动、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社会参与、民政监督”为原则,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县情、乡情、村情的“村居养老”农村幸福院新模式。
如今,库山乡实现了乡域内25个省定贫困村幸福院的全面覆盖,有效破解了农村养老难题,用实际行动绘就了一幅写满幸福的民生新画卷,让老人们真切感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村居养老——情暖幸福院
点睛:配套完善的幸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尽享晚年之乐。库山乡集中养老的新模式惠及了众多丧失劳动力、生活居住条件差的孤寡老人,帮助他们实现了“离家不离村、养老在乡村、享乐在家门口”的美好愿景。
5月26日,淅淅沥沥的小雨携来了股股凉气,走进库山乡的解家河幸福院里却是暖意浓浓:老人们三三两两,或在娱乐室里观影听戏,或在休息室里聊天闲谈,不时传来爽朗的笑声。
这样温暖的场景,在库山乡25个村的幸福院里,每天都在上演着。
“我们这个幸福院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院内共有宿舍21间,伙房、餐厅、医务室、文化活动室、接待室、阅览室、浴室、文化休闲娱乐广场一应俱全。”解家河村党支部书记解则江告诉记者。
据介绍,该幸福院是库山乡首个启动并投入使用,规模最大、标准最高、居住人数最多的幸福院,也是第一个集免费吃住于一体的村级老年供养中心。该项目的建成,对乡域内其他各村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日临近正午,马家官庄村的幸福院里也飘出了丝丝饭菜香。走进伙房,徐云丽和李富荣二人正在忙碌地为老人们准备美味可口的午餐。
“今天中午做大白菜粉条炖猪肉、炒圆葱、炸黄花鱼,食材都是我们早上亲自去大集上买的,又便宜又新鲜。”说话间,徐云丽还热情地邀请记者品尝刚刚出锅的手工大馒头。
“每天看着老人们开心地吃着我们做的饭,真是打心底里觉得高兴,谁家还没个老人呢!谢谢你们来看望这些老人们。”李富荣感慨地对记者说。
幸福院为各个村内的老年人提供了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休闲娱乐和精神慰藉等服务,自运行以来,受到了村民们的广泛认可和一致好评。
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精准脱贫,库山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创新思路,聚焦省级扶贫乡镇实际,确立了“三条路径聚焦三种群体”的精准扶贫工作思路,为开展农村集中养老模式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目前,乡里所推行的这种养老模式在全县范围内还不多见,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强幸福院后续服务工作,进一步扩大幸福院的辐射范围,以党建为统领,努力打造具有库山特色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为更多老人谋取更好的福祉。”库山乡乡长于万兵说。
提质增效——运营稳又准
点睛:近年来,在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村率先完成一部分幸福院建设的基础上,库山乡不断完善政策,持续加大力度,探索突破瓶颈、扎牢脱贫攻坚兜底保障的成功路子。
随着乡内的各个幸福院陆续兴建并投入使用,群众们的脸上洋溢起幸福灿烂的笑容。
而与此同时,后续运营管理的难题也接踵而来——— “钱”究竟该从哪里来,建成后到底该怎么“管”?
为此,库山乡多管齐下,集中力量破解这两大难题。
——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加强全程资金保障。
对幸福院建设启动存在困难的村,库山乡党委、政府予以预支启动资金。对验收达标的幸福院,县民政给予7万元的建设补助款和5.5万元的开办补助款。
幸福院建成后,由乡政府聘请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工程审计,审计资金扣除县民政补贴资金,剩余款项按照政府补贴50%、村自筹50%的方式给予奖补。对运转存在困难的村,该乡努力提供最大的政策和物力支持,并积极筹划按人头数对幸福院的老人进行生活补贴,减轻村级承担压力。
——社会各界多重助力,提升幸福院舒适度。
库山乡通过积极争引上级专项资金、第一书记单位帮扶资金、民间成功人士、爱心人士捐赠等方式,多措施、多渠道、多方法筹措运转资金。
在此基础上,各村积极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大力发展果蔬种植等专项经营,将以此增加的收入投入到村内幸福院的日常运营中。
多方协同助力发展。库山乡多次动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鼓励和组织社会力量及志愿者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加快幸福院软硬件设施建设,优化环境和居住条件。
——充分发挥党建领航,满足老人精神需求。
着眼于实现“物质+精神”双帮扶,库山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抓手,组织“药乡先锋”“巾帼志愿者服务队”,联同村党员干部数次深入到幸福院中,积极开展节日慰问等志愿服务活动。
同时,每位党员定向包联一至两位孤寡老人,每月不定期了解老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及时解决他们的需要和困难,让党员干部在发挥模范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夯实孤寡老人居住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强化监督管理,整合各方资源,积极形成合力……库山乡真抓实干、凝心聚力,不断将幸福院的运营管理工作做精、做细,更好地统筹解决孤寡老人吃住、健康等问题,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
民生为本——幸福长久远
点睛:幸福指数提升,民心民力凝聚,这就是最大的民生。幸福院的建设打通了库山乡一个新的着力点,撬动了乡村振兴新的发展。通过这一个点的工作,库山乡农村面貌改造有了新的抓手,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养老服务、幸福指数都有了全面的提升。
“夏天凉,冬天暖。不愁吃,不愁穿。大小事,有人管。没想到,老来福。共产党,就是好!”走进库山乡孙家路西村的幸福院里,82岁的孙培华老人就用这段自编自唱的“顺口溜”向记者盛赞这项惠民好政策。
“我今年80岁了,坐在那边看电视的是我老伴,今年90岁了。儿女们都在外地,我们住在这里,他们很放心。”和孙培华老人一样,解家河村的村民齐发兰也开心地和记者聊起她在幸福院里的经历。
“在这挺好的,很享福,也不用做饭,每天和大家吃饭、看电视、晒晒太阳。”说起院里的伙食情况,齐发兰老人竖起了大拇指,“吃得极好,一顿五六个菜,还有大米饭、卷子,之前过年的时候我们还凑在一起,吃的排骨,哈的酒。”
库山乡大力推行的这种幸福院模式,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老年人的关爱意识,提高了老年人生活质量,弘扬了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
“老百姓们很高兴,村里的孤寡老人们可以凑上块儿说说话拉拉呱。”杜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春富告诉记者,村里面在外地的年轻人都很放心,平日里他们会拿出一定的赡养费,过年过节还送东西到幸福院里,让老人们一起分享。
“幸福院的成功运作是我们库山乡民生工程兜底保障的浅层次破题。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智慧养老、一站式服务和医养结合示范体三大重点,抓紧抓实以‘呼叫救助、集中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中心的智能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建立全乡一体化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库山乡党委书记柴松波说,该乡还将结合“药谷小镇”整体建设,打造库山乡医养结合示范体,切实增强包括老年人群在内的全乡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这变化是一面镜子,既映照出幸福院的发展壮大,也折射出库山乡的幸福蝶变。一路走来,一个个惠民清单被极速书写,一个个民生短板在加速补齐,库山乡正在用实际行动把梦想一步一步化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