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的人民战争——
全媒体记者 卢昱东 通讯员 牟宗亮
现场采样、实验分析、综合数据、编制报告……在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像这样的流程,监测人员每年都要重复上万次。
去年,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完成31项生态环境监测任务,获取监测数据3.36万个,高质量完成国控1900余个样品、省控1500余个样品“采测分离”分析。
有人称他们为“环保铁军先锋队”,有人称他们是“生态卫士”,不论称谓如何变化,对他们而言,用“数字”述说着怎样让日照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环境更美好,始终是坚守不变的初心。
去年,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派出的参赛队在应急实兵演练比武竞赛中获全省团体和个人“双第一”,在专业技术大比武省级赛65支参赛队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省中心),在山东省生态环境厅通报表彰的2019年度考核优秀等次集体和受奖人员名单中,该中心获考核优秀等次,还有1人记功、7人获嘉奖。
监测人的“硬核”坚守
4月21日晚,连云港宏兴研磨材料有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
火灾后的环境污染是市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尤其是事故现场周边,极易发生空气环境污染问题。
火灾事故对我市是否有影响?按照日照市生态环境局应急指令和要求,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领命出征。
召开应急会、启动预案,人员、设备、车辆……各项准备工作有条不紊,监测人员迅速出动。
4月22日9时许,应急监测分队到达鲁苏边界。布设监测点、采样、分析,6名监测人员井然有序一番忙碌之后,现场应急监测各项准备工作全部就绪。
随后,一组组监测数据也相继报出,非甲烷总烃、苯、甲苯等50余种挥发性有机物均无异常,“事故未对我市环境产生影响”。
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研判分析、第一时间布点监测、第一时间报告结果。这次事件,再次检验了我市环境应急监测能力。近几年,对于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而言,这样的应急监测并非个例。
无论是“7·16”山东石大科技石化有限公司液化烃球罐燃爆事故应急监测,还是“3· 21”江苏盐城响水天嘉宜化工厂爆炸事故鲁苏交界环境应急监测,该中心均为政府控制和处理污染事故、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了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
油脂异味集中整治现场采样、破冰采样、河流断面现场采样、土壤采样……该中心监督监测室主任姚常星告诉记者,除应急监测之外,他们还负责对全市饮用水水源地、地表水、降雨、降尘、直排海污染源、声环境质量、环境空气VOCs等31项生态环境监测。
姚常星已经在监测岗位走过23个年头。对于他来说,任务多、责任重、工作现场环境差,已成为工作常态。回想刚刚走上岗位的时候,他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奔波,有时还得爬烟囱采样。直到现在,他仍然记得自己爬过最高的烟囱有80多米。
无数寒来暑往,像姚常星一样的“监测人”,却始终选择坚守。
“真准全”支撑大保护
随着环境信息日益公开透明,很多数据都会向社会公开公示,这些数据是否真实准确?这是市民群众最为关注的内容。
“环境监测数据的质量,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该中心质控室主任郑秋花说,现场采样人员根据任务计划安排,依据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样品采集,立即对每个样品贴上由Lims系统随机生成、打印的样品编码后运送至实验室。
“除了样品编码、样品种类、分析项目、添加固定剂类别外,分析人员对样品来自哪里等信息并不知道。”郑秋花说。
在这里,对质量的严苛追求,贯穿监测工作始终。除对全部样品实行密码编号外,质控人员会在每一批样品中随机插入空白样、平行样、盲样、加标样等质控样品让分析人员同步测试,进行精密度和准确度控制,多重质量控制举措合力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准确。
走进该中心的实验场所,透过玻璃墙看到一间间宽敞明亮的实验室,里面柜台上整齐摆放着形态各异的监测仪器设备,每个房间功能却是各不相同。该中心化验室主任刘军告诉记者,化验人员必须考试、持证上岗才能独立操作,“每天来到实验室就闲不下来,时间排得满满当当”。
“我们化验室共有14名工作人员,承担的任务量重,节奏快,一人都要负责多个项目,每个项目监测方法又不同,但是大家都没有退缩。”刘军说。
一份份样品经化验分析后,数据汇总到综合室。该中心综合室主任高飞鹏说:“化验室每月报来的监测数据上万个,我们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分析、评价,最终形成直观的报告,为政府决策和污染防治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大比武”练就钢筋铁骨
身着白色隔离服,“手法”规范流畅地操作着监测仪器,“双目”紧盯仪器,时而做下笔记。这一幕,便是第二届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活动山东省省级赛决赛场景。
也正是在此次竞赛中,该中心参赛队从65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获综合比武团体二等奖,排名第二(仅次于省中心),5名参赛队员个人全部获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3人。凭借优异的成绩,该中心有1名教练、2名队员选入5人组成的省队,开启第二届全国监测技术大比武决赛———“国考”,最终获综合比武团体二等奖。
“大比武”练就“钢筋铁骨”。一次次的备战与比武,既提升了参赛队员专业技术能力和业务水平,也掀起了钻研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的新高潮。
为应对“国考”,参赛队员封闭备战80余天。每个参赛队员不仅比操作技能,更在比精神、比意志、比体能。
“每天8点从宿舍出发、夜里10点回,‘两点一线’奔波训练,重复着、操练着,每个人都经受了精神与身体的非常考验,有的带病上阵,唯恐落下,吃了不少苦头,但队员们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该中心副主任丁桂英深有感触。
正是秉持着“铁军精神”,该中心张先波在全省应急实兵演练比武中勇夺第一名,并拟被授予“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
想起去年10月备战全省应急实兵演练比武,该中心副主任陈常东感动地说,国庆7天假本来准备让参赛选手休2天,但所有选手队员一致表示1天也不休,假期全部用来备战演练比武。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铁军精神,监测人从“大比武”延续到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
不久前,在一次外出任务中,该中心工作人员宋斌每天需往返700多公里,承担采测分离监测送样任务。路途遥远,连续作战,这名铁骨铮铮的汉子也扛不住了。因过度劳累,他病倒了。
但宋斌并没有选择放弃,他要求诊所用最快的方式把他治好,绝不能耽误第二天的送样工作!如今,宋斌依然在岗位上忙碌着,“工作中不谈困难”,是他的心声。
甘为比武备战延迟蜜月度假的张先波、累倒在前去采样车上的姚常星、忍受“结石”作疼也不叫停工作的高飞鹏、加班应急监测顾不上高烧孩子的杨春蕾……榜样是引领、是旗帜。在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像这样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小创新提升大效率
一直以来,该中心始终致力于各项事业的创新工作,尤其是监测工作的开拓与创新。
说起创新,有实例佐证。以前,在每次采样任务前,监测人员需要给大大小小的监测瓶编制两套编码,既耗时又耗力。如今,借助互联网技术,一键生成编码,既简单又方便。
变化源于今年4月份。该中心创新启用“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上线运行,对规范监测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真实、准确和可溯提供了良好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平时土壤采样过程中,监测人员创新方法,用自制纸质漏斗代替木簸箕,使土壤样品既能快速倒入采样瓶,又不撒漏,提升了采样效率。
可以说,创新,成为该中心保持单位活力、推动监测事业实现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
近几年,不论是市民眼中,还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心中,日照最直观的变化就是城市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
“现在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空气更好了,天空更蓝了,水更清了。”在日照工作生活了近50年的退休职工秦云自豪地说。
“我喜欢这里,空气很清新,我要在这里开启我的梦想之旅。”刚刚大学毕业的赵甜甜信心满怀。
事实上,相对于监测数据,市民群众的真实感受才是检验环境治理最准确的一把尺子。
今年是党中央提出的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当前,全市上下正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勇气,坚决打好打赢这场硬仗。在这之中,山东省日照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这支“铁军”,是打赢这场战役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