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孟凡虎
通讯员 姚晓双
记者近日走进山东港口日照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只见远控岸桥精准抓放,自动化轨道吊与无人集卡往来穿梭,整个生产现场杳无人踪却井然有序,仿佛被一双无形大手精准操控。
这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是“千万”工程,调动了千军万马,经历了千难万险,付出了千辛万苦。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支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多数是80后、90后的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正是这“千”和“万”的经历者、见证者。
从零开始勇闯新路
放眼国内外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几乎都是整体新建,动辄需要数十亿元的“天价”投入,令众多渴望拥有自动化码头的港口望而却步。
“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样板,我们就要自己研究自己干,找到一条低成本、短周期、见效快的新路!”2018年,胡继龙作为主要技术牵头人,被日照港选派到韩国考察集装箱自动化堆场。来回仅4天时间,为了多看一个港口,他午饭都来不及吃。经过与团队反复研究,胡继龙提出了“双悬臂自动化轨道吊”设计建议,并自己动手设计了自动化堆场布置及工艺设置。
“项目干不成,我们就拿着马扎子去开轨道吊!”这是当初胡继龙向领导下的特殊“军令状”。他把能找来的自动化码头视频资料全部找来,整理了几十个G的学习资料,枕头旁、私家车里、办公桌上,到处都是;大机上、码头旁、堆场里,他像走火入魔一般考察测量。
自主研发攻克难关
32岁的徐冠男,包揽了无人集卡智能调度系统等多个自动化系统的自主研发任务,累计提出30余项自动化设备效率优化调度逻辑,解决了200余个无人集卡及自动化码头运行问题。
每天快节奏的工作,让徐冠男一直处于高强度的运转中,走路都带风,被同事们笑称为自动化“跑男”。
如果直接用国外技术,也许会省时省力,为什么非要自主研发、“死磕到底”呢?徐冠男的答案是:“核心技术,还是装在自己心里最可靠。而且搞技术攻关,反反复复是常态,所以要经得起考验、耐得住寂寞。港口把最重要的工作交给我,是信任我,我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加快研发、攻关进度,码头早一天建成,港口就早一天受益!”
徐冠男带领团队“5+2”“白+黑”地工作,历经200多个日夜的日晒风吹和方案验证,终于突破5G远程驾驶、车路协同V2X等技术难关,最终实现无人集卡的自动化高效运行。
不懈奋斗成就初心
加入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意味着有无数硬仗要打。
顺岸开放式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流程、标准要求高,且无经验可借鉴。怎么干?贾敏带领业务流程骨干,全身心扑在上面,在每一个梳理、优化业务流程的夜晚,贾敏办公室的灯总是最后一个熄灭。
面对开发商都无法短时间内解决的问题,董朋辉在现场苦苦等待直至问题重现,经过数十次模拟重演,连夜成功修复系统。连开发商都惊讶道:“这么快就完成了自主优化,简直不可思议。”
如何提升堆场码箱稳定性又降本增效?因为一直没有头绪,马波在上班路上也不忘思考这个问题,偶然因道砖触发灵感,他马上调研并设计方案,最终为项目缩短工期15天,节约成本232万元。
码头研发工期紧、任务重,倪铂几个月连轴转,无法照顾患病父母,可作为老港口人的父母依然叮嘱他“在单位一定干好活”,家人的理解支持,激励着他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为了进度废寝忘“家”的钱永波,常常天还没亮就出门,忙到半夜才回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妻子心疼地抱怨说:“连做梦都嘟囔着什么设备落轨了这样的梦话,真是干活干魔怔了。”
把设备调试现场变成办公室的王浩,日夜在现场跟踪设备运行情况,研究优化提升方案,一天下来,手机通话记录能达到200余次,累了就在办公室或车上打个盹,调好闹钟醒来再干,也是常态。
……
岁月流转,初心如磐;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陌生领域进行全新探索,在核心技术空白地带白手起家,这是日照港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的无悔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