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达 陈占德
春至如归。我们参观了由日照市科技馆、山东至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织的平行宇宙科幻主题展览。
展览由中国科技馆打造,以“科幻”为主题。在这里,观者将遇见《小灵通漫游未来》里的异彩纷呈的画面,还可零距离接触科幻电影,是科幻迷们的顶级“凡尔赛”,据说这次百日巡展是走出中国科技馆的全国第一站。
“平行宇宙”展览共分“科技先行者”“科幻正当年”“科幻新生代”“科幻一起玩”“科幻集市”五大主题展区,突出了科技馆互动体验的特点,为观众全方位呈现出我国科幻产业发展现状,通过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式,自然而然地把科学的种子播种到孩子们的心田,收到了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可见组织者的精致用心。
在我国的传统文学中,从来不缺乏想象力。《山海经》里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先秦文学里的庄周梦蝶、偃师造人,无不体现想象力的极致。直到19世纪后半叶,这片想象力的土壤才诞生了严格意义上的科幻。
我国的科幻文学在晚清时期开始萌芽。1908年出版的吴趼人幻想小说《新石头记》里有这样的科幻情节:贾宝玉坐着空中飞车,在非洲尽情狩猎;乘着潜水艇遨游南极海底,目睹同行者径直横穿鲸鱼之肚。书中,贾宝玉离开清廷所造就的“野蛮社会”,进入了另一个“文明境界”。那里丰衣足食、和平安宁,科学文化极其发达,耕种机械化,可以人工制造雨雪,生活用具全自动,陆上有空中飞车,地下有“隧车”,海中有“水靴”,人可以在海陆空自由穿梭翱翔。
后经几代科幻先行者筚路蓝缕,为中国播育了科幻的幼苗,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过去和未来。不久,一批批年轻学子,创造了我国早期的科幻繁荣。郑文光、童恩正、肖建亨、叶至善、刘兴诗、王国忠、叶永烈等当代科普科幻文人,以科学普及为目标,充满了对青少年好奇心的呵护,以生动的故事,帮助孩子们点燃了少年的科学之梦,激发了他们探索的勇气,在一代代读者中产生了积极的深远影响。叶永烈惊险科学幻想系列小说《如梦初醒》《不翼而飞》《黑影》《神秘衣》《十万个为什么》,韩松的《地铁》、刘慈欣的《烧火工》等一批作品相继问世,使得青少年从中汲取了非凡的创新营养。
1956年,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机器人铁蛋、未来牌汽车等先后出现。1961年出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中,飘行车、步行机、五用车等各种科幻车辆穿梭于未来世界,汽车不仅可在天上飞,还可以自动驾驶,形成了与当时发展截然不同的载具体系。随着异形载具、无人驾驶等技术的相继问世,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幻的想象先行于科学,又促进了科学的进步。这使我们不由得思考科幻是否就是科学的高度发展之物。
当今社会,科技飞速发展,尤其是青少年,要以科学精神去探索科幻未来,用智慧去驱动科技发展。展出的数码相机、蓝牙音箱、激光触控键盘、声卡变声器、红外血管成像仪、口袋照片打印机、翻译机、智能录音笔、眼动仪等都是极具科技含量的创新之物。如今,什么数字媒体、短视频、智能硬件、5G、AR/VR,诸如数字时代的信息化、网络化、大数据、智能化、智慧化,将会逐步走进人们的生活。
前不久,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开幕,大会聚焦了前沿技术和数字化改革,展示了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最新技术产品,让人们看见了未来的数字生活,它正在被应用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高了生活质量。
科幻是一种梦想,中国科幻所承载的梦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让科技更好地改变人类生活,更好地服务于千家万户新的幸福生活,这也是人们所希冀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