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王霞
在特殊儿童心中,他是可亲可敬的丁校长;在家长和同事眼里,他是为工作不顾一切的“拼命三郎”;在特殊教育领域,他是勤于思考、勇于开创的“拓荒人”。
20年如一日,莒县启德培智学校校长丁天宝倾情守护特教园地,扶助特殊儿童成长,谱写大爱之歌。
不忘初心的“守护者”
2002年大学毕业后,丁天宝在广东一家私立特殊教育学校工作,积累了半年工作经验后又来到临沂天使国际特教学校。当时,这所学校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特教学校,这一干就是五年。
五年的时间,丁天宝不光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也逐渐意识到特殊教育对残障儿童及他们家庭的重要意义。
2007年,丁天宝创办莒县启德培智学校。办学之初,他租赁的37间房屋很快就不能满足孩子们康复教学的需要。为更好地满足残疾孩子接受教育康复的需求,丁天宝四处筹措资金,欠下了债务,最终在莒县县委、县政府和夏庄镇党委、政府的帮助下,2010年,莒县启德培智学校搬迁到原夏庄镇中心初中北校区。
“通过康复教育,最大限度实现对孩子们的功能开发,从而让孩子学会自理、自立,回归家庭和社会,这是我的初心。”丁天宝说,自学校成立以来,共为20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教育和庇护托养服务,共完成国家、省、市各级残联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任务526人次。
如今,莒县启德培智学校先后有30余名学生通过学习和康复走上了社会,实现了就业,112名学生通过康复,陆续回到当地普通幼儿园、小学就读。
20年的特教工作,15年的办学经历,丁天宝已从一位朝气蓬勃的年轻小伙历练为一位成熟睿智的特教事业掌舵人。
一路走来,他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以亲人般的温暖关怀着每一位老师的工作和生活,以慈父般的热情守护着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与成长,以义不容辞的态度关切着当地残疾人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特教拓荒的“引路人”
“特教学校光靠老师的爱心远远不够,还要有专业的工匠精神和技能,以及硬件设施,才能探索出适合残疾孩子的发展之路。”丁天宝介绍,他将学校的康复训练与培智教育进行了结合,同时接受残疾人托养,打造“康复—教育—托养”相结合的综合性培智学校。
按照年龄、按照程度,该校采取“日托、全托、家长陪护”三种可供家长自由选择的人性化服务模式。并为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的残疾人提供精准而专业的康复教育服务,力争使每一位残疾人在这里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恢复,让每位残疾人在这里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针对0—6岁学龄前孩子,学校设置康复部;针对7—15岁孩子,学校设置义务教育教学部;针对16—59岁的残疾人,学校设置了‘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丁天宝介绍。
最开始的集中教育一无课程、二无教材、三无师资,他便带领老师们从引进培智教育教材,到“康复训练”与“文化学习”并重,再到实行“医教结合”的教育模式;从每天一节康复课,到康复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再到24小时康复理念的确立……益智、康复、生活技能、心理及沟通与交往等课程一系列机制,为这里的孩子提供“全面营养”。
通过多年的努力实践,丁天宝带领老师在智障、脑瘫、孤独症儿童早期开发训练、早期特殊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坚持不懈的“筑梦人”
目前,莒县启德培智学校已发展成为日照市规模最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全日制、寄宿制、专业化、正规化的培智教育学校,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67名智障、脑瘫、孤独症、唐氏综合症儿童,在这里接受康复教育。
爱学生对老师来说不是一件难事,但爱那些性格孤僻、心智缺陷、行为异常的智力残疾学生却不是一件易事。对丁天宝来说,当某个自闭症的孩子能清晰地发出一个最为简单的音节时,当某个智残儿童掌握了一项最基本的生活技能时,他却能从中品味到收获的“快乐”。
就像丁天宝说的那样:“这些孩子尽管身体有了缺陷,但他们和普通孩子一样,都是祖国的花朵,这些残缺的花朵,更需要得到我们的关心、爱护和照顾!”正是心中的那份“育残成才”的“责任”和“信念”给了他巨大的启示和鼓舞,让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0年特教之路,他对特殊孩子的用心付出,未必能很快看到希望中的成效,有时候无论教多少遍,孩子还是不开窍;有些孩子,则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走进他的内心……他也曾失落过、流过泪。每当这时候,总有一个信念:“不能放弃,要继续为这些孩子带去希望。”
“我把学生当成娇苗弱草,精心培育。我反复在问自己如何带领这些孩子走出困境,这并非单纯的医学问题,而是对社会的智慧、耐性与爱心的一场考验。”丁天宝坚定地说,希望有更多的热心人关注智残儿童的成长,他也将在特教的路上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