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玉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中国大地上最广大最卑微的群体———农民,就像遍地小草,历经风吹雨打,始终平静坚韧地生长。许家强的长篇报告文学《田园报告》,以沉浸式的田野考察,用沉静又诗意的笔触,刻画出一对鲁东南农民夫妇的春播秋收。从他们一年四季的忙碌中,可以看到最广泛最真实的当代乡村世界。既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恬淡,也不是歇斯底里的挣扎,而是作家经过一年细致考察和实地调研的真实呈现。
《田园报告》以主人公张琳为视角,十二个月更迭为线,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张琳和妻子的日常田园生活,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其中既有起早贪黑的艰辛与付出,也有微薄收入的喜悦与欣慰。
作为农民,几亩薄田,养家糊口尚可,可单靠从土里刨食,无法担起盖房娶媳妇这样的重任。实际上,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要么进城打工,要么发展副业去赚钱。《田园报告》的主人公张琳就是这么一位在外闯荡多年之后又回归田园的农民。
张琳是农民,又是相对见过世面有文化的农民。他喜欢阅读、写过诗文,这虽没给他带来任何收益,却也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他从打工起步做到私企副总,一直都没赚到多少钱,于是决定回村务农养猪。
2014年正月初一大年夜零时到腊月三十除夕守岁子时,两个时间点锁定了一年的时光。作家精心截取了十二个月中张琳和妻子乡村生活的典型事件,以节气为节点,以点带面,打通全年脉络。随同作家的报告,我们也同张琳一起经历了他一年的生命历程,在这浓缩的一年时间里,他的辛苦劳作、他的喜怒哀乐、他的赤子情怀跃然于眼前:如何耙地起垄,花生如何下种如何覆膜扣苗,地瓜如何育苗插秧,如何浇地如何施肥、割麦子插稻收玉米,等等,传统农活在作家笔下一一展现。作为副业变主业的养猪、卖猪过程也叙述得细致入微:怎么选猪仔、喂猪、清理猪圈,喷雾降温,驱蚊赶蝇,又如何交易,仿佛剪辑过的镜头回放。不仅如此,还有张琳如何计划为儿子盖屋打地基,闲暇时如何去打工,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如何迎来送往等,作品都作了详细记录。
作家用工笔细描的耐心,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四季田园劳作图,展现了一个当代农民生活最鲜活、最真实、最深入的样本,“完成了这个大时代切片式的完整却又是细微处的记录”。作家花费整整一年时间,不厌其烦去采访、考察、记录和描述,从这份翔实的记录描述中,我们足以感受到作家对古老田园的深情守望。
作品在表现张琳吃苦耐劳、勇毅前行的精神的同时,也彰显了当代农民绵绵不绝的道德精神和人格魅力,从中可以体味乡间田园古朴的乡邻之风以及相互扶助、相互依存的伦理关系。从张琳和妻子身上,可以想见传统中国农民的一切优良品质:吃苦耐劳,质朴善良,任劳任怨,即便历尽挫折,对生活依然保持着本能的美好愿望。也许就是因着这点不灭的愿望,我们的民族才没有被苦难湮灭,一代一代生生不息。
我们不难从文本中发现张琳身上闪耀着的可贵的农民精神:他懂得感恩,别人对他的好总记在心里并设法报答;他古道热肠,大舅子出车祸,他连续七天奔赴医院去照顾,出钱又出力;院子里水果熟了,他总让妻子送几个给邻居们尝鲜,并邀请好友来品杏饮酒;即便生活艰辛去参加喜宴也要穿上西服蹬上皮鞋;他刚直不阿,面对小学校长的无理揶揄,毫不客气地直言;他热爱文学,却没有文艺青年的矫情和感伤,风来顶风雨来冒雨;人情往来,他总是出多进少,不得不暗自承受沉重经济负担,但他却内心通达,婚丧嫁娶、迎来送往他从不失礼数。
这些优秀品质同样表现在着墨不多的张琳妻子身上,她勤劳朴素从不怨天尤人,为家庭为儿子,省吃俭用连一件新衣都不舍得买,夜里下雨自己收拾院子,淋透了都不愿叫丈夫一声,连名字作者都吝于提到(或者作者自有其思考,但我认为这是这部作品的一个遗憾)的张琳妻子,几乎是张琳影子般的存在,这是典型的传统农村妇女,文中多次用“默默”来形容她面对一次次的挫折和不如意,在操持家里家外中,默默忍受生活中扑面而来的一切风雨。
作家以成熟老道的文笔,节制的情感,冷静揭示当代农民在时代夹缝中生存的客观现实,既不夸大苦难,也不漠视艰辛。俯拾即是的农谚俗语和鲁东南方言的恰切运用,使得这部田园报告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比如“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春虫叫,春分地皮干”“二月清明老了花,三月清明不见花”“清明前后,点瓜种豆”,等等;比如“不知不觉,正月的日子就在不咸不淡间悄然过去”“刚过完年,农活不多,不着急,不紧不慢悠悠达达也就干完了”“寒风中蔫头蔫脑的麦苗”“在地头一蹲,抽烟拉起了闲呱”等。而随处可见的田园风情描写,更使作品增添了别样的审美意蕴,即便是最无诗意撒化肥的过程,也写出了细雨蒙蒙的诗意。艰辛的现实体验中,作者笔下的张琳始终没有泯灭那份诗意的审美理想,这既是一个农民对可期未来的美好愿景,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诗性的灵魂追随。由此可见,作家许家强在与张琳的朝夕相处中,已然与他相融,并借助张琳在乡村间辛苦守望的意象,抵达作家内心对田园的守望。
时间更迭,四季轮回。作品在作家和张琳相守在除夕绽放的礼花中结束,这部历时一年不间断探访调查而成的田园报告,无疑折射出当代中国农民生活的多维面影,把一系列真实的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原生态呈现在读者面前,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就是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这不仅是向张琳致敬的作品,也是向千千万万中国农民致敬的厚重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