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莲县创新小型水库管理,既缓解水库维护资金短缺难题,又让村集体经济增效
全媒体记者 卢昱东
过去,五莲县于里镇马疃村的村民们提起马疃水库,都连连摇头。“那么大一个水库,一年承包费才2000元,说出去都没人信。”
今年,通过五莲县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这块流域面积达13平方千米的水库,以每年2 0万元的价格重新“发包”,盘活了小型水库资源。
说起资金的用途,马疃村一位村“两委”干部告诉记者,“水库承包收益将主要用于水库运行管理和维修养护,实现水库运行管护良性循环。”
废除一纸合同,让村集体收益翻了百倍,像这样的事儿,在五莲县并不少见。借助新出台的《五莲县小型水库承包管理办法》,目前全县已废除无效承包合同16份,补充完善合同37份,累计为村集体经济增收约516万元。
一直以来,按照“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绝大多数小型水库由乡镇或村集体管理。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很多水库被出租承包用作养殖,不仅安全运行无法保障,而且水质变差,坝容坝貌也是“脏乱差”。
“特别是汛期,小型水库安全运行面临很大风险和压力。”在五莲县水库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孙木远看来,全县小型水库规模小、数量多,解决小型水库安全运行问题,势在必行。
为此,五莲县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推进规范水库承包管理工作,制定出台《五莲县小型水库承包管理办法》,从规范水库承包管理、完善承包合同、强化水质保护、督促承包履约四部分,破解过去承包合同存在的内容不完善、承包期限较长、定价机制不科学等问题。通过清理整顿,解决了一批长期低价承包问题,处置了一批闲置资产资源,充分发挥了水库综合效益。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有供水任务的小型水库,该县不再对外“发包”,进一步保护水库水源地水质,保障老百姓用水安全。
既规范水库管理承包,解决好人力、物力、财力问题,又创新水库管护体制,打破传统小型水库“散养”模式。五莲县将全县170座水库按“流域+区域”划分为东部、西部两个管护片区,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聘用具备园林和水利资质的企业进行管护,用物业化管理理念和手段,从根本上扭转“重建轻管”现象,让小型水库重焕生机。
为拧紧责任“链条”,该县创新“县考乡、乡管企”激励机制,将管护金额的30%作为绩效,根据县水利局及乡镇对管护企业考核结果发放,有效提高水库管护效率。将水库安全员、河管员统一规范为河湖管理员,并在全县新选聘178名河湖管理员,出台《五莲县河湖管理员选聘考核办法》,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据统计,全县河湖管理员巡库达标率稳定在90%以上。
五莲县水利局局长柳春海告诉记者,“通过水库管理改革,既维护了河湖水环境安全,又保证了村集体经济和水库收益,今后将继续探索新机制,端牢生态‘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