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患处入手,向科技要效能,创新农村交通安全运行模式,东港区———
全媒体记者 史树梅
通讯员 陈建国 焦安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而这也是近年来,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东港大队一直践行的工作理念。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东港区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未发生死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近两年死亡人数分别下降9%和23.3%,实现三年直降,创历史最低。
在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以及管辖范围面积扩大的情况下,这份数据来之不易,背后体现的是东港区以“有解思维”保障人民安宁的使命担当。
近三年来,东港区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围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目标,通过整改安全隐患、科技赋能,积极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交警东港大队被省公安厅表彰为全省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成绩突出集体,记集体二等功。
向前一步赢得99.96%的安全隐患整改率
“以前每次过马路都要前后左右瞅着,等到两个方向都没车的时候,才敢过;现在有了信号灯,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222省道将西湖镇大花崖村一分为二,而省道上穿行的大货车总是一辆接一辆,村民过马路非常不便。如今,安装信号灯后,安全隐患大大减少,居民拍手称赞,并在早晚高峰期,主动参与路口执勤。
如今,亮起来的红绿灯,俨然成了守护村民们的“生命安全灯”。据了解,222省道作为贯穿我市南北的主要货运通道,货车流量大、车速快,危化品运输车辆事故时有发生,威胁水源地安全。
东港区委、区政府把222省道隐患整改作为重中之重,组织交警、交通、公路等部门拉网排查、挂图作战。2021年上半年,全段92处隐患全部整改完成,特别是增扩日兰高速西湖出口处南往北车道2个,缓解了拥堵。通过精准整治,222省道交通事故大幅下降,2020年、2021年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与2019年相比,分别下降24.6%、31.6%和43.8%、52.6%。
处一隅而知全局。近年来,东港区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坚持把隐患排查整治挺在前头,加强人、车、路、企、环境等要素风险防控。2021年以来,认真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和“两路两车”专项整治行动,共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隐患1635处,整改率99.96%。
措施多一分,隐患少一分。交警东港大队靠前一步,组织开展事故隐患排查竞赛活动,各中队结合日常路面巡查和事故现场勘查,及时排查上报事故隐患。2020年以来,坚持对每季度交通事故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提高事故预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区交安办累计推送《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整改意见函》181份、隐患421处,督促整改420处。
与之同时,持续推进重点道路隐患整改。今年,针对313省道大修开通后,交通事故多发的实际,在313省道沿线1处路段安装测速卡口,10处路口安装高清视频监控,对陈疃镇驻地实施区间测速,在沿线村镇主要平交路口和支路口安装高杆照明灯31个,增设交通信号灯8处,进一步消除了313省道事故隐患。
科技赋能换来超载违法行为下降97%
“通过科技治超后,现在严重超载违法行为下降97%,不仅有效破解了人力治超有限的难题,也保护了道路,减少了事故。”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东港大队大队长纪现伟介绍,“不停车称重系统”非现场治超这一举措,走在全省前列,也打造了全省科技治超的新模式。
所谓“不停车称重系统”非现场治超,即车辆行进治超点路段时,预埋在路面下的动态称重系统会在车辆无需停车的情况下,按照车辆轴数确定核载质量、测量实载质量、计算出超限超载数和百分比;同时,把超重车辆的车辆信息和超重数据即时发布到显示屏上进行公告,并上传到“公路治超平台”系统。
众所周知,超限超载“百吨王”历来是公路的“头号杀手”,不但易引发恶性交通事故,也给道路造成较大损坏。
2019年以来,东港交警、交通运输等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联合推动“不停车”称重检测和闯禁区非现场抓拍相结合的科技治超模式,通过科技创新,有效解决了公路超限超载顽症。
东港区政府先后投资2700余万元,分2期建设了11处公路超限超载智能治超点,覆盖辖区S222、S220、S313等省道以及山海西路、汪黄线等县乡道,实现了对全区道路运输的合围闭环检测监管。
每处检测点同步建设电子抓拍卡口设备,设置提示和禁令标志,禁止超限超载30%以上的货车通行,对违反禁令通行的,依法实施非现场处罚。这一模式自启用以来,已累计抓拍货车违反禁令标志违法行为6800余起,有力地震慑了超限超载违法行为。
科技赋能,一直在路上。2020年以来,东港区财政累计投入600余万元,支持和推动交警、交通、公路等部门完善新建、改建、扩建道路的智能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并全部接入公安交警集成指挥平台,实现设备共建、数据共享。目前,辖区共建有高清监控322处、电警72处、卡口56处,实现主要道路全覆盖,达到全省规范化建设标准。每年通过交通技术监控非现场查处交通违法行为10万余起,成功引领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两站两员精密布控农村交通安全“大防线”
如今,走在南湖镇的大街小巷,会发现两轮车三轮车大多都安装了牌照,驾驶员们佩戴上了安全头盔;上下学高峰时段,学校路口会有交通劝导员守护;进入省道时,一旁的智能设备会重复播放着需要注意的交通规则……
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差、风险隐患多、管理难度大一直是制约交通安全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南湖镇作为城郊镇,辖区内204国道、313省道、山海路、山南线等道路纵横交错,道路里程350余公里,车多路多隐患多。
基于此,交警东港大队坚持问题导向,会同南湖镇党委、政府,在该镇创新农村交通安全劝导站实体化运行模式。根据镇域自然地形地势特点,在石老山、大北湖、盛家代疃、东黄山前等咽喉要道设立4处交通劝导站,招聘14名专职交通协管员,实行网格化管理,建立人、车、路等基础台账,对重点车、重点驾驶人进行重点管控,将交通管理服务延伸至最末梢。
以石老山劝导站为例,该站覆盖了2个管区、27个村1.5万人口,管控着迟下线、大沈线、环库路,辐射面积63平方公里。该网格下设27个村级交通劝导站,依托村级劝导员对本村车辆和驾驶人从源头上进行精准摸排。
“镇村两级分别建立了交通安全劝导站,设立了交通协管员、农村劝导员队伍,他们发挥熟人优势,共同履行交通安全劝导、基础信息采集、道路隐患排查、宣传服务等职责,合力精准查找安全隐患的源头,实现精准摸排、精准宣传、精准管控。”交警东港大队南湖中队中队长夏良健解释道。
据统计,自劝导站成立以来,查处交通违法1600余起,劝导不文明交通违法行为12100余起,开展宣传活动150次,办理车管业务1200余起。南湖镇政府还专门拿出资金,免费为4952辆三轮车、1628辆手扶拖拉机黏贴反光条,确保了群众夜间开车安全。深入排查整改事故隐患147处,安装爆闪灯43个、智能安全劝导设备14个,大大提升了镇域交通事故预防水平。
由“哪里发生事故去哪处理”“哪里交通违法现象严重到哪里查”的单个“点”拓展为整个辖区的每个村、每个户、每条路,交通安全的“防护网”实现全覆盖。
放眼全区,针对东港农村区域面积大、交通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实际,东港区大力开展基层基础三年攻坚行动,先后增设了交警空港中队、南湖中队、西湖中队,基本实现了“一镇一中队”创建目标,农村交通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同时,打造特色宣传阵地,先后建设了全市首个农村交通安全主题公园、交通安全文化大院以及交通安全文化广场。通过南湖镇“劝导站+N”模式的示范引领,全区共设置宣传栏、宣传橱窗364个。紧盯农村“一老一小一务工”等群体,组织开展文明交通进万家、赶大集等宣传活动37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8万余人次。